韩国与朝鲜(朝鲜、韩国的国名由来)

/ 0评 / 0

韩国与朝鲜(朝鲜、韩国的国名由来)

近年来我们时不时就能在国际新闻中听到某某国度改名的资讯:2018年03月16日白罗斯驻华大使馆公开发文请中国人改用“白罗斯”的名称来称呼该国以代替本来的“白俄罗斯”这一称谓。2019年2月11日马其顿议会通过宪法修改案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近期据外媒报道:自2020年1月1起以郁金香和风车著名世界的西欧国度荷兰将正式停用“荷兰”代指该国,而仅用“尼德兰”这一国名。与此同时本来应用的郁金香配“Holland”(荷兰)的标识将变为设计成郁金香形状的“NL”加“Netherlands”(尼德兰)的标识。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三次事件都是改名,可实际上只有马其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名,而白罗斯与荷兰严厉意义上是正名而非改名。

白罗斯的国度全名是 (白罗斯共和国), 缩写为 (白罗斯)。这一单词的发音中本就没“俄”字存在,因此所谓“白俄罗斯”这种称谓本身就是一个翻译问题。白罗斯方面以为“白俄罗斯”这种称谓会造成关于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误会,因此请求国名的其他语种翻译版本应该按白罗斯语的发音翻译。依据这一原则应用(白罗斯)进行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汉语、日语、韩语和其他语言的翻译,而应用这些语言的国度也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正。由此可见白罗斯其实并没改名,只是请求其他国度在翻译自己的国名时按白罗斯语的发音将本来曾应用过的“白俄罗斯”改为“白罗斯”。

历史上马其顿更多的作为一个广义上的地理区名称而存在。这一地域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域,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地处巴尔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门户,一直为主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这一地域曾出生过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然而在此之后相继被罗马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驯服。19世纪晚期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统治巴尔干半岛各国相继独立,而马其顿则在这一进程中一分为三: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属于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于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塞尔维亚与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组建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王国,后来这一国度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而早先被划归塞尔维亚的那部分马其顿国土自然也就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二战中南斯拉夫王国被轴心国肢解,保加利亚趁机占据了早先被划归塞尔维亚的那部分马其顿国土。二战后在铁托引导下南斯拉夫树立了一个联邦制国度,一度被保加利亚占去的马其顿地域又回到了南斯拉夫手中。不过这次南斯拉夫没再将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管辖,而是让马其顿单独以一个加盟共和国的情势存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原属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的马其顿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度。独立后的马其顿将国名定为“马其顿共和国”,然而却因此与邻国希腊纠葛不断: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只占领古代马其顿地域的一部分,而同样占领一部分古代马其顿国土的希腊以为马其顿的国名暗示其对希腊北部马其顿区存在国土请求,同时希腊将古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视为本国历史上的人物,因此始终保持请求马其顿“更名换姓”,不然就将在马其顿参加北约和欧盟的途径上设置障碍。1995年希腊赞成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参加各种国际组织。2018年6月两国达成协定:以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作为希腊赞成其参加欧盟和北约的条件。2019年2月12日马其顿政府宣告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我们通常所说的荷兰王国一开端是由尼德兰北部七个省组成的联省国度,如今这个国度的行政区划已演化为12个省,而本来最大的荷兰省已分为北荷兰与南荷兰两省:北荷兰重要是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地域,南荷兰则是以海牙和鹿特丹为中心。长期以来北荷兰与南荷兰两块地域始终是尼德兰王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域,也是历史人文、艺术气味、旅游资源最丰硕的地域,久而久之人们已习惯性地将尼德兰王国称为荷兰王国。就像如果张三小名叫狗剩,那么大家可能就会习惯性称呼其为狗剩。如今英文、中文、日文中均将尼德兰王国的国名翻译为“荷兰”,甚至就连当地旅游部门自己也从25年前起就在旅游宣扬品中应用“荷兰”一名。不过尼德兰政府以为荷兰仅仅只能代表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两个地域的简称,而尼德兰能力够、代表全国12个省,而只用“荷兰”这一小部分去推广全部国度的做法有点奇异。因此尼德兰政府决议趁新年打造新形象,全面将国度正名为“尼德兰”,为此须要消耗22万美元修正国度标识——将其国度标识上的郁金香图案改为大写字母“NL”。据外媒推测:此举旨在晋升荷兰的国际形象,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到荷兰其他处所的一种方法。预计2023年荷兰的游客人数将突破3000万。如此大范围的游客群体势必对当地环境造成压力。政府以为正名利于重塑国度形象,吸引外国游客到荷兰各地去旅游,而不是仅仅集合在阿姆斯特丹、海牙与鹿特丹等少数地域。

相比白罗斯、尼德兰的正名与马其顿的改名而言:与我国临近的朝鲜半岛一南一北散布的韩国与朝鲜的名称应用一度是比拟凌乱的。可能有必定年事的人会记得以前我国事管韩国叫南朝鲜的,迄今为止“北朝鲜”、“南朝鲜”、“北韩”、“南韩”等各种称谓也依然可见。除了中国大陆之外港台地域以及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度和地域关于用什么汉字称呼朝鲜半岛这两个国度其实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如果抛开民间随便性的应用而言:目前中国大陆官方层面分离称其为朝鲜、韩国;中国台湾地域称其为南韩、北韩;日本则称其为南朝鲜、北朝鲜。其实我国同样阅历了一段国名应用凌乱的时代:目前发明的“中国”这一名称最早来源于西周时代的“宅兹中国”铭文,然而在此后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一词是用来与四方蛮夷对应的文化概念,却并没成为我们这个国度的正式国名。为什么会涌现这种现象呢?我们不妨思考一个人的名字一般是别人应用的多,还是自己应用的多啊?事实上名字是用来与人区分的。我们每个人的名字绝大多数时候是用来让别人称呼自己的,而我们自己一般不会没事叫自己的名字玩。其实国度的名字同样是用来让别人称呼自己的。古代中国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因此在理论上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天子。天子所统治的是全天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国度,其他民族在中原天子的眼中都是蛮夷,基本不具备与我们同等的位置,自然彼此之间也不可能以平等国度的身份互相称呼。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在国内统治方面是树立在家天下的基本之上的:朝代的更迭意味着统治天下的姓氏的变更。家族统治天下的不断循环使古代中国无法在语言上发明出一个能涵盖任何朝代的国号,于是在古代朝代名也就等同于国名:大汉、大唐、大明、大清等国号轮番应用,而外国人也就称当时的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唐人、大明人、清国人......直到古代中国开端向近现代国度转型后“中国”才作为正式的国名被用于与外国的外交条约中。1907年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入学登记时填写国籍时仍是中国、中华、清国、大清乃至大清帝国等各种称谓混用。

朝鲜半岛在地理上与我国毗邻,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文明影响,也是汉字文化圈的成员之一。和我国相似的是: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度也是没统一国名的,因此朝代名也就被等同于国名。依据如今朝、韩两国的史料记录:半岛上最早的王朝就是以“朝鲜”作为国号的。在半岛的创世神话中天帝桓因的次子桓雄下凡人间,在一处山洞中遇到一头虎和一头熊,虎和熊要求桓雄把它们变成人,桓雄给了它们20片蒜和一把艾草并告知它们吃完之后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能变成人;熊则幻化为一名女子。后来桓雄与熊女联合生下了朝鲜民族的始祖檀君王俭。相当于中国唐尧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王俭在平壤建国并定国号为朝鲜。这就是朝鲜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关于”朝鲜“这一国名的由来,不过这似乎更多相似于一种神话故事。在中国现存的古籍之中”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之中“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的记录。据现代史学界推测:《山海经》是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而其参考资料的年代可能更为久远,这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时期朝鲜就已被当作国名应用了。须要指出的是:《山海经》中的这个朝鲜国事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尽管这个朝鲜国的一部分疆土延长到了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但严厉意义上这个朝鲜国事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和今天的朝鲜不是一个概念。这个作为周王朝诸侯国的朝鲜国在司马迁的《史记朝鲜列传》中被称之为箕子朝鲜: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并没对商朝后裔赶尽杀绝,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三贤,周武王也对箕子的贤德之名钦佩不已,于是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和后世王朝有一点很不一样:后世改朝换代要么就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要么好生优待,但严加监督。总之不会让前朝皇族参与朝政,封一个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周三代不这样——那时华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国度过渡:商部族代替夏部族成为华夏各部族的联盟领袖,但夏部族的后裔依然被册封为商朝贵族,武王伐纣后对商朝后裔根本也延续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将朝鲜之地封给了他,当时所谓的朝鲜之地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和今天的朝鲜其实并没多少关系。

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打败东胡部落伍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箕子朝鲜,牟取了辽东的宽大地域,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燕国的边界由此一直推动到今天朝鲜半岛鸭绿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带。箕子朝鲜在燕国的战略压力下将统治中心由中国辽东地域迁到了如今的朝鲜半岛,就此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发生交集。到了秦末汉初中原战乱之际一个名叫卫满的燕国流民逃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拜卫满为博士,将箕子朝鲜西部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让卫满守护箕子朝鲜西部边疆。卫满等到力气集合雄厚后便驱赶箕准,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树立卫氏朝鲜政权(或叫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领土还包含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疆域远超箕子朝鲜。卫满逝世后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卫满的孙子名叫卫右渠。被卫满灭掉的箕子朝鲜的后裔逃到半岛南部树立辰国。卫右渠时期辰国和朝鲜半岛上另一个小国真番同时上书汉朝表现愿望遣使前去中国朝见。卫右渠担忧这两个国度投奔中国后会打击自己,所以极力阻拦。此时正是汉武帝在位时代,而汉武帝作为一位拥有绝对权利与自负的君主连匈奴尚不放在眼中,又怎会接收卫氏朝鲜的狂妄态度呢?公元前109年楼船将军杨仆奉汉武帝之命率5万水师出兵朝鲜,与此同时汉朝另派7000名陆军进攻卫氏朝鲜的都城王俭城。公元前108年王俭城陷落,卫氏朝鲜消亡。如今在朝、韩两国的史料中将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氏朝鲜三代合称古朝鲜。古朝鲜消亡后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合称汉四郡,统治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地域。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对抗而迁往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新宾),统治夫余、高句丽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存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并为魏晋所承继。

自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以来以朝鲜为名的国度不复存在,半岛北部处于汉四郡的管辖之下。与此同时生涯在半岛南部的部族被称为三韩部族。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中的记录: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与倭为近亲属也,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同族之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与倭亦为近亲之属也。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依据《后汉书》的记录可以得知:当朝鲜半岛北部由汉四郡统治时代在半岛南部生涯着马韩、辰韩、弁韩三支部族,因此合称三韩。西汉时代三韩就与中国有亲密来往,其中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类似而被称为“秦韩”。《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大,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部落联盟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新罗国,而从中国东北迁徙而来的扶余后裔百思特网在驯服半岛马韩土著部族后逐渐演变为百济国,源自中国东北的割据政权高句丽在被曹魏攻破丸都城后也开端向朝鲜半岛发展。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新罗在中国唐朝的赞助下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两大强敌,之后又趁唐朝忙于和吐蕃的战斗之机驱赶唐百思特网军,完成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统一。8世纪后期以后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陷入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真圣女王统治下的新罗爆发了人民起义,导致新罗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崩溃。在各处的起义权势中弓裔百思特网和甄萱两个乱世枭雄脱颖而出,分离打出了高句丽和百济的旗帜(史称后高句丽和后百济),与在金城(今韩国庆州)一隅之地苟延残喘的新罗形成鼎立之势,史称“后三国”。公元918年六月十五日弓裔的部将王建动员政变树立高丽王朝,截至公元936年高丽已消灭新罗和后百济,重新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从公元1231~1259年蒙古大军先后六次征伐高丽,高丽王室被迫亡命江华岛。尽管不善水战的蒙古人拿逃到江华岛的高丽王室无计可施,但由于除江华岛以外的领土全体失守,最终高丽在外有强敌、内遭政争的局势下屈服于蒙古部队,高丽遂成为蒙古的附庸国:蒙古人在高丽和州(今朝鲜永兴)设双城总管府:管辖原高丽东北部地域——双城总管府附属于元朝辽阳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间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世子入质大都。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高丽王子回国继位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此后的历代高丽国王就有了蒙古血统。中国元明交替之际面对新兴的大明王朝和退守漠北的北元权势令高丽上层涌现了“事元”和“事明”的路线方针分歧:元朝和高丽之前是爆发过战斗的,在高丽政界和民间都有伟大的反元情感,然而元朝驯服高丽后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了高丽国王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掌握,在高丽人民眼中高丽王室已彻底成为蒙元的傀儡,甚至由此引发了三别抄起义。最终高丽王室依附元朝的支撑才胜利镇压了三别抄起义,至此高丽王室已完整依附于元朝的支撑能力稳定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局势下公元1388年高丽国王命大将李成桂征讨明军,然而正是此举导致了高丽王朝的覆灭。

1388年五月五月李成桂度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艰苦、粮饷不济,上书请求班师,然而高丽国王王禑拒不接纳李成桂关于班师的建议。于是李成桂在劝服和自己一同出征的军都统使曹敏修效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据高丽首都开京,随即流放了时任门下侍中(首相)的崔莹,此后高丽政权实际上已转移到李成桂和曹敏修手中。六月王禑被诸将逼宫退位,李成桂主意另立王氏宗亲,曹敏修、李穑则主意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终王昌即位,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同时李成桂被任命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并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至此挡在李成桂大权独揽途径上的只剩下和他一起回师并同样手握军权的曹敏修了,到了这年七月李成桂指使自己的手下赵浚弹劾曹敏修,从而得以趁机独揽政权。八月李成桂又开端担负都总中外诸军事,十月开端出任兼判尚瑞司事。这时已控制高丽实权的李成桂通过独尊儒术、减弱佛教以及私田改造等办法逐步为自己改朝换代进行意识形态转换的预备:首先李成桂下令调查全领土地,1390年将所有现存的公私田册档都予以焚毁。次年公布了土地制度的新法令——科田法。规定科田只能取自京畿地域,按每人已有的官阶对官僚团体成员实施分配,其他郡县土地属于公田。这样高丽权门世族和佛教权势的经济基本遭到彻底损坏,从而敲响了他们的丧钟。另一方面私田改造也象征着高丽王朝本身的没落,公田的增加使政府收入相应增长,为李成桂的改朝换代奠定了经济基本。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李成桂在废黜高丽末代国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来到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要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首创的新王朝预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敬的小弟代替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首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代替。

明清易代后李氏朝鲜王朝表面上向清朝称臣,然而在国内仍一直保持应用明朝的崇祯年号。明代朝鲜使臣出使北京的纪行《朝天录》被改称《燕行录》——不再是去朝见天朝,而只是去一座名为燕京的城市旅游一番。朝鲜自以为保留了由明朝传入的中华正统,于是以小中华自居,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视为蛮夷之地。以九义士后人为代表的明朝遗民在李氏朝鲜时期一直被朝鲜官方和百姓爱戴,而后期从清朝越境到朝鲜的中国百姓则被称为“向化人”。从这时起朝鲜就以为中国已沦为蛮夷之邦,渐渐有歧视中国之心。历史上朝鲜半岛政权长期称臣于中原王朝,因此其历代君主的头衔都是王,而不敢称皇称帝。由于明清易代后朝鲜自视继承了中华正统,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之情改变成一种深以自己继承了中华正统自负,所以一时光各种宣传称帝的论调甚嚣尘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朝鲜儒臣金若行上疏,以为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后中国无主,朝鲜独保正统,因此要求朝鲜英祖称帝建元,用天子礼乐。英祖未必不赞成此建议,只是未免得罪清朝而不得不将金若行贬为庶人并发配黑山岛。 甲午战斗后朝鲜和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被彻底切断,这时各种宣传称帝的言论又开端风行起来。1897年10月12日朝鲜高宗正式称帝,该国号为大韩帝国(简称韩国)。尽管“韩国”这一称谓最早出自于中国史书《三国志》,但当时这不过是对三韩部族的统称而非正式国号,也就是说“韩国”这一称谓作为正式国号始于1897年。据说当时之所以应用三韩部族的名称作为国号是因为国王李熙以为“朝鲜”这一国号尽管最初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时代,然而李氏王朝应用这一国号却是由于中国明朝皇帝的赐名,所以用半岛土著民族的名称作为国号以彰显独立性。然而此时的朝鲜半岛却并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宗藩系统的打破是日本对朝鲜半岛事务介入的成果,早已将朝鲜半岛视为唾手可得之物的日本自然不可能许可朝鲜半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1910年8月22日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署《日韩合并条约》,至此大韩帝国在立国13年后就被日本吞并。

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半岛人民的抗日奋斗:这一时代的抗日组织在名称的应用上也是将朝鲜、韩国等称谓混用的。在朝鲜半岛本土、中国、苏联等地出现出大韩民国议会政府、朝鲜民国临时政府、汉城临时政府、大韩民间政府、新韩民国临时政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等抗日独立派人士创立的政府。1919年9月亡命在中国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以改宪的情势接收大韩民国议会政府后与汉城临时政府统合,由此树立了单一统合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中国抗战爆发后朝鲜半岛的独立活动得到了中国人民和国、共两党的支撑:受重庆公民政府支撑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树立了自己的武装力气——韩国收复军;转战于东北、华北的朝鲜族抗日武装朝鲜义勇队则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引导的八路军支撑。当金日成、金九等民族独立活动引导人在中国加入抗日奋斗的同时作为民族活动运动家的吕运亨选择留在本土。1945年8月15日吕运亨被日本人设在半岛的总督府召见。吕运亨到了总督府后被告诉日本已决议向盟军投降,朝鲜半岛即将迎来独立,但与此同时日方愿望吕运亨协助日方保持日本人撤离进程中的治安。吕运亨赞成协助日方保持治安,交流条件则是日本不干预朝鲜建国。当天以吕运亨为委员长的朝鲜建国预备委员会成立。这时吕运亨已得知美、苏两国达成了对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进行南北分区占据的协定,于是他抢在美军进驻之前于9月6日宣告成立“朝鲜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24日苏军进入平壤解除日军武装,9月8日美军在仁川登陆。美军一进入朝鲜半岛南部就宣告美国军政厅是南朝鲜唯一合法的政府,同时命令“朝鲜人民共和国”解散。这时半岛所面临的命运无非两种:要么进行南北方全民选举发生统一的政府,要么南北方各自进行选举。1948年5月10日南朝鲜方面进行了单独选举,同年8月15日半岛南部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北方为与之反抗于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由此决裂为南方的韩国和北方的朝鲜两个国度。冷战时代半岛南北方之间的对峙被视为是两大阵营对峙的缩影,所以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度通常只与韩国树立外交关系而不承认朝鲜,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度在相当一段时光内只与朝鲜坚持外交关系,这一时代我国在官方层面称韩国政府为南朝鲜当局。冷战停止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朝鲜与韩国被同时接纳为结合国成员。1992年中韩建交后我国在官方层面将本来的“南朝鲜”称谓改为”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