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详情介绍

/ 0评 / 0

一般品种是紫红色,所以叫紫兰。我们来看看白芨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详细介绍白芨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中草药中,有一种止血效果很好的药叫“白芨”,苦甜微寒。入肝、胃、肺经,收敛功能,止血消肿生肌。内外外伤出血的适应症。但它最早的名字是白根,而不是白芨。至于我们为什么叫白芨,还是有故事的。

从前,一个县监狱里有许多囚犯。照顾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地善良,从不打骂犯人,经常和犯人交谈,关心他们生活中的苦难。

有一天,一个叫白己的死囚突然奄奄一息。老狱卒正忙着告诉县长。县长听了,笑着说:“再过一个月,白己就要被斩首了。现在他死了,给我们省了一刀!”老狱卒听了这话,心想:“虽然死了是很可怕的罪行,但生病了还是要给你看看。”于是他瞒着县长,请了外面的医生,去监狱治疗白芨,自己掏钱买药。过了几天,白己的病治好了,白己很感动。20多天过去了,白姬的死期到了。白己对老狱卒说:“我犯过七次重罪,屡遭酷刑,造成肺伤吐血。感谢我的秘方,我靠这药止血康复。方法就是只用白根作为末端,用米汁来调节,效果如神。”后来白芨被砍头处死。胸部剖开后,他看到肺里有十几个创口,都被填满了,白芨的颜色也没变。

老狱卒牢记这一点。在告诉朋友张阆中后,张阆中用这个药方治疗了一个垂死的咯血患者,真的很有效,一天就止血,救了他一命。有一天,张阆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为年老记忆力差,只记得是百根的药方,忘了百根药的名字,就说:“百济!”就这样,白根从此有了“白芨”之称。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呈V形块状假鳞茎,株高30-50 cm。叶革质,全,淡绿色,宽而尖,长30-40厘米,宽3-7厘米。一种植物只有3-4片叶,叶鞘长,平行脉相间。总状花序从叶子中提取,通常有3-13朵花,小花呈淡紫色,花瓣呈带状,直径约3厘米。花期为4月,结果期为9-10月。塑料水果又圆又有棱。种子黄白色,粉末状极小,靠风传播。

多年生草本。假鳞茎块茎状,白色,厚,有指状分叉。茎粗壮,直立,高30-60厘米。叶3-6,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具鞘。总状花序顶生稀疏,花3-8朵,大而美丽,紫红色。花瓣3,唇倒卵形长圆形,深3裂,在中部裂片边缘有波状的齿,和部分覆盖核心柱的侧裂片;萼片3,花瓣状。蒴果,圆柱状,上面,突出有6个纵向边缘。种子小如尘埃。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果实成熟期在11月中下旬。

白花白芨有品种,园艺品种有蓝、黄、粉。

休眠的鳞茎在2月开始发芽,并在芽的基部开始长出新根。芽被叶鞘包裹,有幼叶和花序。3月叶和花序长在一起,4月开始开花。开花后,假鳞茎开始膨大,逐渐长成V形。到了秋天,V型球茎的两个尖端开始分化成花和叶,长成可见的芽。冬季几次霜冻后,地上部分死亡,假鳞茎休眠并接受春化。

白芨在自然状态下分两(原创版权www.isoyu.com)种繁殖。虽然能产生大量种子(每荚10-30万粒),但不容易发芽。种子是自然状态下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萌发后需要4-6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如果开花后长势好,每年都会开花。

白芨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在韩国和日本也有分布。

在野生山谷的森林下面阴湿的地方。

我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稍耐寒,可在长江中下游的露地栽培。遮荫性强,避免阳光直射,夏季炎热干燥时树叶容易变黄。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较为适宜。

野生环境和多样性

1.白芨的野生环境特征

白芨常生长在潮湿的石壁和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结合,或生长在林缘。在悬崖上,泉水经常渗出,所以它也能得到足够的水。白芨常生长在有山泉的地方,那里阴暗潮湿,空气湿度大,更适合白芨的生长。白芨生长的石头是砂岩,让白芨吸收毛细水,牢牢吸收。

2.白芨的生物多样性

白芨具有V型块状假鳞茎,能为春季发芽提供大量的能量和养分,还能提高其抗旱抗寒能力。

白芨可以长在石头上,它的根经常埋在苔藓层下。白芨种子很小,呈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少数细胞构成未成熟胚。要发芽,要在潮湿的苔藓上发芽,不能长时间干燥。白芨初生假鳞茎呈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形成V形。

白芨的花粉不容易呈块状散开,因此在授粉方面不是很有优势。

观赏性:白芨是一种乡土兰花。紫红色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有序、端庄、优雅。花也有白、蓝、黄、粉等。,可以布置在花坛里。它们应该种植在花径和岩石旁边,或者是稀疏森林下的地被植物。也可以盆栽在室内观赏。

药用:白芨具有良好的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作用。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对结核分枝杆菌和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发现对常见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味苦、甘、涩、寒,属肺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用于内外出血、痈、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

【制作】夏秋季采挖,去残梗、须根,洗净,沸水煮至无白心,去皮,晒干,切片,鲜用。

【药典依据】《神农本草经》:“主痈肿疮疽,阴伤筋死,胃气邪。”

《本草纲目》:“味(根)苦,平,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