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同一个产品,不同账号差价,25元——大数据熟的原因

/ 0评 / 0

这几年北京一个女人被大数据杀的事情屡见不鲜。最近她说自己被大数据害死了。她在网上用不同账号买了同样的产品,差价25元。如果她没有用错手机结账,就不会发现自己被“骗”了。虽然对比后发现普通账户因为有优惠券要收少了25元,但她还是觉得自己被大数据害死了。那么,同一个商品网购,25元,不同账号的价格有什么区别呢?扼杀大数据的原因是什么?你可以用Best边肖了解更多~

同一商品网购不同账号差价25元

今年11月1日开始的“双11”网购节,让很多消费者做好了清空购物车的准备,玩得很开心。但是,买买的时候,他要警惕一点,那就是大数据是“熟”的。

【/h/】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在一个电商平台上用手机购物时,误用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一产品已注册12年。高级会员账户,使用频率高,总共消费近26万,比注册5年以上的普通账户贵,很少使用,总共消费2400多。

【/h/】仔细对比,发现原来普通账户页面多了一张“69以上减25”的优惠券。韩女士认为自己已经被大数据害死了。面对查询,电商客服回复“对于新用户,系统会根据账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并不是每个账户都能收到”。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网购,在酒店预订、机票销售等领域也存在。

【/h/】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太容易精准定位消费者了。据专家介绍,最近出现了多种“杀”大数据的情况。例如:

【/h/】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定价: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很少,大数据会觉得你买东西不方便,然后把你看到的商品涨价。

【/h/】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定价:如果你买的东西价格普遍偏高,大数据会认为你是“不差钱”,然后给你加价。

【/h/】根据你的搜索频率定价:如果你在短时间内多次搜索一个产品,大数据会认为你急需,然后为你提价。还有就是对商品可见性的控制,直接屏蔽低价商品,逼你买贵的。

那么,我们可以用“反杀”的算法来战斗吗?专家表示,改变他们的一些行为可能会暂时欺骗大数据,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身边的人没有变,大数据可以通过你朋友的用户行为推断出你的消费偏好,这就是所谓的“社交网络分析算法”。

说到扼杀大数据,消费者无疑是鱼。但技术是中性的,需要严厉打击的是技术背后个别奸商的贪婪。


如何避免“大数据杀戮” [//。

【/h/】我去查询相关法律制度,发现被大数据杀死后,可以维权,但是很难。因为“大数据杀”是千变万化的,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的模板。提前计划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避免盲目消费:

【/h/】大部分人总有一种心态,看到打折就想买,没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商家也熟悉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一次又一次的发动大数据杀戮。在当今各大电商平台,各种购物节层出不穷。消费者要保持适当的理性消费,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踩雷。

逛逛:

消费者总是在他们习惯的地方购物。例如,女生一般喜欢在淘宝上购物,而男生一般会去JD.COM。其实经常会发现,各种电商网站固有的折扣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如果消费者真的怕杀人踩坑,可以再逛逛。现在有很多比价应用,可以选择合适的。当然,如果你认为比价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购买会员,不要只看折扣:

其实现在很多网站,不管是店家还是店家,都实行会员制。最大的优惠总是写在传单上的海报上,但实际上真正的消费者应该注意的条款和限制并不明确或者写在不显眼的地方。作为消费者,其实更应该关注那些限制,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申请会员。

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被大数据扼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信息被泄露了。在填写各种信息时,往往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这无非是一种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导致大数据被扼杀。作为消费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总的来说,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很重要。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相关立法,用法律堵塞漏洞,增加违法成本;在这种环境下,平台也要自省,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欺骗消费者。诚信管理尤为重要。趁着还有很多“坑”的时候,应该把消费者当成理智的人,不要让“大数据害死你”最终害死你。

你被大数据杀了吗?

“同一家酒店,不同账户有不同的价格”“外卖往往,时间长了价格就涨了”...你被大数据“煮”过吗?日前,文化旅游部公布了《网络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禁止“网络旅游经营者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和“设定不公平交易条件”。这是中国第一个禁止“扼杀”大数据的行业规定,引起了很多关注。

【/h/】10月20日,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收到的投诉分析,列举了美团和朱非平台网上住宿退订难、大数据“杀熟”价格差异、实际入住与宣传不一致等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数据被“扼杀”的地方很多。

“通过网络平台在厦门预定酒店,用手机账号查380元,换朋友手机查300元。”经常去厦门出差的消费者曾先生发现,同一家酒店不同账户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老客户的价格更贵。他怀疑自己被大数据害死了。无独有偶,消费者张女士也表示,她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经常点外卖,是市里一家餐厅的老顾客。最近她发现平时吃的套餐价格上涨了。(www.isoyu.com原创版权)张女士问店主,店主说最近没有调整价格。

【/h/】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判断的用户消费形象,对同一商品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换句话说,“看人家上菜”,商家推给老用户的价格,对于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要高于新用户。在互联网上,“扼杀”大数据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2018年,“大数据杀熟悉度”作为年度“社交生活十大流行语”之一进入大众视野。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关于“大数据查杀”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6%的受访者经历过“大数据查杀”,且大部分集中在网购、网上租车、网上旅游等领域。

平台的责任边界在哪里?

最佳网络的用户心态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充满焦虑;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最划算甚至免费的服务。

如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隐私预期,从长远来看,将直接影响企业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平台应该优先考虑用户的隐私感知,满足用户的合理期望。

【/h/】2018年4月以来,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查杀大数据的投诉数量大幅上升。截至9月21日,已有多达456起投诉,其中旅游和电子商务投诉数量最多。“千人千价”的策略已经蔓延到各个方面,杀人算法也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仅是美团和朱非,滴滴和携程也曾互杀,尽管各自的官员强烈否认存在类似事件。大数据杀戮并不是互联网时代唯一有问题的,它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随着规则变得更加透明和简化,这种现象最终会被淡化。

【/h/】在实体店消费,每个人都能看到商品旁边统一的价签。但是在电商平台购物,我们只能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价格。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只是为商家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设定不同价格提供了便利,这是大数据被扼杀的根本原因。

【/h/】但是,几个人一起比价的时候,平台很容易表现出弱势。在各种投诉样本中,约有一半是通过比较不同账号的差价,找到了扼杀大数据的证据。

【/h/】有网友在投诉中写道:“我用了一个平台三年多了,一直在用它订酒店、火车票、机票。我是白金卡会员,爱人基本不用。但是我订同一家酒店,我要付的总金额要比他高很多。原来这么多年我都是以会员的名义多花钱。”

互联网企业掌握着广大用户的使用数据,无疑是首当其冲承担保护用户数据责任的对象。但是企业责任的边界在哪里呢?

微信搜索:买易买,关注买易买微信官方账号,可以了解更多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