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两个失意文人)

/ 0评 / 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两个失意文人)

北宋出色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同时期人欧阳修称之为“文正《岳阳楼记》,精切髙古,而欧公犹不以文章许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确切典重,凿凿乎如五谷之疗饥,与世之图章绘句、不根事实者,不可同年而语也。”

这篇文章,超出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更、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联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幻想方面,扩展了文章的境界。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2021-09-30 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广为人们传诵,几千年来,都鼓励着我们,是我们放佛听到了跨越时空的铮铮良言!

但要深入的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还须要做许多的功课。

第一,先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字面意思

字面上来看“不百思特网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为外物而喜,不因为自己而悲。但似乎意思不完全,我们须要采取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添”字诀,将省略的内容添加进去。那么,这句话就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愉快,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但意思很抵触啊,坏怎么让人愉快,的怎么会让人悲伤呢?

其实,这里应用到了“互文”的修辞手段,"参互成文,含而见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为外物的好、自己的得而愉快,不因为外物的坏、自己的失而悲伤)。

但这里还会有一个疑问,明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下两点:

第二,再看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岳阳楼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按道理,若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是不可能写的出来的。但事实上,范仲淹确切没有到过岳阳楼,而只是凭借一幅画所写出来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庆历四年,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的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岳阳楼,就百思特网写信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随信附送了一张画。范仲淹就借助这幅画,通过大批的想象和联想,写出了这一篇千古名篇!

可这一点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百思特网么关系呢?别焦急,持续往下看:

第三,深入懂得,还须要联合范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阅历

其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自勉和鼓励他人的话,具体来说,就是鼓励自己和滕子京的话。那为什么要鼓励自己和滕子京呢?

这就要涉及到两人的人生阅历了——两人都屡遭贬谪,那个时候,都是失意人!

作为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颇有政治幻想,于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王安石也曾担负此职,发起变法,夜以失败而告终),发起"庆历新政"。但新政受挫,第二年(庆历四年)就被贬到邓州,相当于从正国级降为了正厅级,完整就是“断崖式”。

与他同病相怜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滕子京。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两人志趣相投,遂成好友。滕子京仕途多舛,屡遭贬谪,从中央官员到处所小官。所以,《岳阳楼记》的开篇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个“谪”字,包括了多少的心绪!

两个官场的失败者、政治幻想的失意者,同病相怜,气味雷同。所以,范仲淹写这一篇文章,就是含蓄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2021-09-30 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力沾染老友。所以,文章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我们现在虽远离朝廷,但还要为国为民担心!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原创版权www.isoyu.com)“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高告诫滕子京,不要因为修了一座岳阳楼(修得好或者不好),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位置高还是低(得或者失)而愉快或者悲伤,要有更大的境界,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度的命运联合起来——心情之恬淡,境界之巨大,幻想之高远,这,才是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更深的含义!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辈自当从“古仁人之心”中,汲取精力的养分,用平凡心对待外物,用淡泊心看待名利,用进取心,实现自己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