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简单教程

/ 0评 / 0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

  同时也用于民间秧歌舞。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中国发展流行。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近年来,腰鼓舞已在许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兴起,其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业余生活。

  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鼓点与动作结合的技法则有“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马步大缠腰”等。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简易教程

  (1)鼓手有股能劲:是安塞腰鼓的基本特点之一。它主要指动律变化和舞者的内心激情。表演时,舞者仪态潇洒,气概英俊,舞姿挺拔。加上舞者情不自禁微摇头、晃肩、扭胯,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做到有机地统一,达到神形兼备,精气合谐。

  (2)挥槌有股狠劲,着重指舞者双臂挥舞的动律。无论是上打、下打或者缠腰打,都要将鼓槌甩开。双手挥槌舞动时,做到狠而不蛮,挺拔浑厚。但又不失其细腻的风度,使双手交替击打出激动人心的鼓声和节奏变化。

  (3)踢腿有股蛮劲,安塞腰鼓的踢腿、跳跃动作很多。无论大踢、小踢和蹬腿,都要有股“蛮劲”,以突出腰鼓的粗犷动律。安塞腰鼓后起之秀白广东的击鼓风格,主要以蛮而着名。他的“单腿盖耳,(十梅花)动作,在边踢、边盖的同时还要猛转身一百八十度,使动力腿在空中左右摆两下(别人只能摆一下)。他的动律复杂,技巧非凡,节奏欢快,难度特大。从这些高难技巧中,形象地表现了安塞人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性格。

  (4)转身有股猛劲,是安塞腰鼓(原创版权www.isoyu.com)表演的关键。踢腿的蛮劲与转身的猛劲,构成了舞蹈表演的有机整体。在舞蹈中有蹲、有踢也有转、转身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快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变化。因而,转身时的猛劲,突出安塞鼓表演的风格。

  (5)跳跃有股虎劲,安塞腰鼓的动律形态复杂,跳跃的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增强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上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缠腰过档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真有股龙腾虎跃之势,蛟龙出海之力。充分显示了舞者们具有的顽强拼搏精神。

  (6)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安塞腰鼓以独特的风格,感人的魅力,丰富的动作和矫健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让人听了情绪振奋,让人看了精神焕发。它所产生出那种”力“与”美“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