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什么呢(文化圣人孔子简介)

/ 0评 / 0

孔子名什么呢(文化圣人孔子简介)

人物简介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导家、政治家、社会运动家、古文献整顿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重为儒家学派开创人,居结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载下来,

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定天命鬼神的存在,主意按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害、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有名美学命题。

历史记录

祖籍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今河南商丘),故他可以说是殷商(华夏族)的贵族后裔 。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逝世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启逝世后,其弟微仲(孔子的先祖)即位。 移居鲁国 说法一: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端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 说法二: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与宋国当政大臣华氏不和,分开宋国,移居鲁国。

家庭背景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

孔子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形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身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逝世后,施氏和叔梁纥的家人不爱好孔子母子,没有善待他们。颜征在唯有带着孔子分开,移居曲阜阙里,独自抚育孔子,过着贫寒的生涯。到了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也逝世了。 孔子十九岁成亲,娶宋国亓官氏的女儿(有说朱国兀氏)为妻,次年生了唯一的儿子孔鲤。孔鲤比孔子早百思特网逝世,有遗腹子孔伋。 孔子的家境相当清贫。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意的仁政没有发挥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壮大的齐国也害怕孔子的能力,足见孔子无愧于出色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神用在教导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导垄断,首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有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光辉。

个人造诣

少时伶俐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以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导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练精炼,含义深入,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以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彩”。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有名的一篇《关雎》。 现人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东游》。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游春》。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7。现长春版第10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

政治生活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慧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广博,被当时人夸奖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

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勇敢,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以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度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看法,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产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分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预备把尼溪一带的地步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促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控制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遇,却都废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减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控制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水平上掌握着三桓),采用了隳(hui,音辉)三都的办法(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为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抵触也随之裸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收了女乐,君臣留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绝望,不久鲁国举办郊祭,祭祀后按通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分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前途,开端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端非常尊敬孔子,依照鲁国的俸禄尺度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

周游列国

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怀疑,派人公开监督孔子的行为,于是孔子带弟子分开卫国,盘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解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动员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愉快,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分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分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分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食粮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逝世。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尽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奋发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奋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率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保持自己的幻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产生抵触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废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保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示出浓重的兴致,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广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以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派,又主意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慧深察而近于逝世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宽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示,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缺点,就是看问题太深入,讲话太尖利,损害了一些有位置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仁慈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思想系统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意“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度是最崇高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

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主要界线。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力,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力,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实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树立人类文明社会的根本请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力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重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资好处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重要位置。他说:“见利思义”。请求人们在物资好处的面前,首先应当斟酌怎样符合“义”。他以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能力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意“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录,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腕取得富贵。孔子还以为,看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差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理解“义”百思特网的主要性,而缺少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以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歧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毛病的。《论语》中记录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以为人要有更大的幻想和寻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义务。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看待经济制度的改造也反应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施“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位置,是春秋时期的重大经济改造;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录“初税亩”,目标是批驳其"非礼也"。而大众不充裕,国君没有充裕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录,孔子主意“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大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意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延误农时。《论语述而》记录,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请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靡,要注意节省。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意“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括了把孔子“仁”的思想应用于经济范畴。

教导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禀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别重要是因为2021-09-30 教导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导,人人都应当受教导。他倡导“有教无类”,开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导的垄断,把受教导的规模扩展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意“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导目标是要造就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德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导必需将道德教导放在重要位置(“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导的重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情势,“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力,“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建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办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意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联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需“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示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当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到达必定水平时恰到利益地进行启示和劝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取因材施教办法的教导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视察等办法,他懂得和熟习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本上,依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教导办法,造就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酷爱教导事业,终生从事教导运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榜样行动感化学生。他爱惜学生,学生也很尊重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辉煌典范。孔子的教导运动不但造就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本上提出百思特网的教导学说,为中国古代教导奠定了理论基本。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情势与内容的统一。孔子倡导“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联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转变社会和政治的手腕,陶冶情操的主要方法。并且孔子以为,一个完人,应当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伟大。

近世发展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庞杂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度、人们所懂得和接收,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固、繁华、提高的新时期。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标批评孔子的时期过去了,盲目标尊崇孔子的时期也过去了,科学的研讨孔子的时期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原创版权www.isoyu.com)尺度,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家世家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录,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 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逝世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端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回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著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树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军队撤出而著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缺点,按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青女子颜徵在生孔子。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涯艰苦。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现祝愿,孔子觉得十分幸运,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逝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录,孔子青年时期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善。由于孔子超凡的才能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选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明显;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讨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提升尺度,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捣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正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以为的陈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度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定公12年,孔子为减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控制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水平上掌握着三桓),采用了堕三都的办法(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幻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行,但孔子之巨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幻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滞了直接的政治运动,一面持续整顿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范围的开展文化教导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逝世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材健康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