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地理学的探究

/ 0评 / 0

风水地理学不是迷信,是涵盖万物关系的气场统一、重要的生活指导学问。下面就来具体探究一下风水地理学方面知识吧。

  风水地理学探源

  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www.isoyu.com原创版权)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座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风水学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的学问”,也有人称它为“美学”,还有人称它为“环境学”、“元素学”、“软科学”等等。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人居住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住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选择,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即理气),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摘《风水探源序》)。风水学有时还叫地理风水或简称地理学,很早以前还有称其为青乌、青乌术的等等。

  风水地理学--为何定都北京

  “风水”在古代也被称为“堪舆”或“地理”,因此说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也不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是指近现代地理学系统传入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西方现代地理学系统地传入我国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长达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术系统,以此作为观察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居住环境,布置和创建自己的生活空间。这一套地理学思维系统有自己的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规律和法则,如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看作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进而研究气、势、理、形等问题,把辨明地形的阴阳、刚柔、高下、强弱作为首要任务等。

  新中国定都北京,政治的因素考虑的要多些,按照毛泽东和王稼祥等人的想法,北京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由此可见,风水学里,必然离不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凡是只考虑自然因素,是不全面的,这样看来,风水先生也应该是个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都通的杂家,其实,古代也不乏利用风水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例子。

  风水地理学--阴宅风水妙法

  观龙之法:不论直龙,横龙,骑龙,迴龙,其吉凶贵贱,都是从其发祖山察之.故祖宗要有耸拔之势;落脉要有降下之势;出身要有屏障之势;过峡要有顿跌之势;行度要有起伏曲折之势;转身要有后撑前趋之势;或踊跃奔腾,或层级平舖.有此势者为真龙.

  审势之法:先要登高望之,次从龙身步之,再从左右观之,又从对面相之,寻其真神显露之处,定其奔来止聚之所.

  察形之法:当辨其六体,究其四格,再以五行之法证之.

  相水之法:须天门开,地户闭.水流曲折弯抱,水口有印浮水中,或左右有异兽顾守水口.

  地理之法,虽重于寻龙,犹切重点穴。杨公云:「寻龙容易点穴难。」经云:『龙若真时穴便真,龙如不真少穴。』即谓有真龙方有真穴;龙若不真,纵有天然巧妙之穴,亦是虚花假穴,生气不聚矣!

  而辨气之法,先当随龙认脉,由脉察气;次当以内外四应验生气;又当详龙虎、观朝山、审明堂。庶不失生气之所。

  盖穴乃放棺之处,是地理紧关玄窍,相差毫釐,祸福千里;故须得生气乘之。

  风水地理学与环境生态

  风水地理学讲究对住宅的选址,实施中会联系到水、土壤、地形等因素,有一些自己的表述和认识,但大都微不足道。风水中讲“九星”,指山川的九种形状;讲“五势”,是指五种山势(正势、侧势、逆势、顺势和回势);讲“形势”,是指地形与地势。虽然风水要对山川作一些描述,涉及一些像是地理学的内容,却多不可取。比之同时代、甚至前代的地理学认识和成就,它都差之甚远。坐北朝南----北有山脉,南有水域,一般被称为风水宝地,其实,这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有关。生态环境地理学又分阴宅生态环境地理学和阳宅生态环境地理学两大类。阴宅生态环境地理学是研究寻找安葬地(包括馆葬、牌位等)以及安葬地地理结构的学问;阳宅生态环境地理学是关于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公司、银行、政府等办公场所的地理结构及生态环境的科学。生态环境地理学由峦头学、理气学、客星学、奇门择时等四大部分组成。由于文化结构和传承关系的,世人多把此“四部”分而传之。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了如“峦头派”、“理气派”、“三合派”等诸多派别将生态环境地理学整体支解开来。由于前两者以形取象,以象定吉凶,直观简单,便于一些文化层次较低者学习和掌握。所以世人习前两者较多。同时也是使生态环境地理学挂一漏万、鱼龙混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