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是几号(2020年春节法定假日是几天)

/ 0评 / 0

以“百节”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抱负、生活娱乐,又表现了祈福、吃饭、娱乐等狂欢式活动。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些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2020年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呢?你怎么放假?让我们一个一个地宣布吧!

2020年春节是2020年1月25日星期六鼠年正月初一

2020年春节假期时间安排:暂未正式公布!不过根据往年的经验,我们可以大致推算一下,假期应该从除夕开始,具体时间可能是1月24日到30日,放假7天。

【春节的由来】

春节又称元旦,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要大力弘扬春节凝聚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繁荣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又称元旦,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随着岁月的变迁,元旦习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和充实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元旦形成的重要因素。当时,人们认为神是一切的主宰,太阳、月亮、天地、动植物的神(原创www.isoyu.com版权)和祖先的神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自然节气的变化和农耕活动中,人们不得不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尊敬和敬畏;特别是在年底,还有祭祀活动庆祝丰收,俗称腊祭。在腊祭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向祖先和各行各业的神献祭,通过演奏音乐和念诵问候来感谢神对丰收的祝福,并为来年的好天气祈祷。然后,全家人会喝酒,玩得很开心。

“年”一开始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如“有一年粮食成熟”。到了夏朝,中国开始用“年”来表示时间的意义。自夏朝以来,不同的朝代和世代使用不同的历法,每年的开始日期也相应改变。比如夏初是正月,秦初是十月。如果年初不固定,新年的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发布了“太初历法”,这是一种阴阳历法。太初历将正月定义为一年的开始,使一年的开始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开始。这个规定对安排农耕活动非常有利。因此,虽然后世对历法进行了多次修订,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年初”的规定。随着太初历法的颁布,元旦的习俗终于定型,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的春节不是一年一度的月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叫做春节或春运。春节期间,皇帝带领大臣们参加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还有很多民间活动,比如百思网上的“打春”“咬春”。如今,在立春吃春饼仍在民间广泛流行,是为了延续“咬春”的习俗。在南北朝时期,“春节”一般指整个春天。由于元旦和春节同时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元旦。“春节”主题自然融入元旦,使得“春节”逐渐消失,立春仅指节气。

从历史上看,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先秦时期的“元日”、“香格里拉”,汉代的“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元”、“郑源”,唐宋时期主要称“元日”为新年。此外,历史上称元旦为春节也很常见。辛亥革命后,“元旦”开始被称为最佳网络作为公历新年。

清末辛亥革命前,中国使用的历法俗称阴历。农历在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为公历时代。从此,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的元旦被改名为“春节”。然而,传统的元旦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仍然庆祝农历新年,这与“中国新年”是相称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法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了“元旦和纪念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规定了春节、元旦等法定节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在中国被广泛用作农历新年的名字,所以一年有两个新年:公历的元旦和农历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多彩的春节民俗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加,对家庭、友谊、和谐、幸福的渴望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凝聚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繁荣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习俗】

①春联、年画

春联和年画都起源于古代的驱魔习俗。汉魏六朝时期,家家户户每年春节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申屠、雷宇驱鬼。后来,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一年的照片的守护者。木刻年画在宋代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随之扩大。至今仍保存的《四美图》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于唐代。写春联在宋代比较流行。明代贴春联已遍布全国。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祝福,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②生火

当新年到来时,院子里会点燃火把、火或木炭罐。在古代,它们被称为“亭寮”、“烧锅”、“旺相”,而在现代民间,它们被称为“旺火”或“烧宝木”。在古代,辽朝是为了驱邪或祭祀神灵和祖先。后来,旺火发展成为全家兴旺的象征和美好希望的表达。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李洪薛婧兴乐途”的画,表现了乾隆皇帝带着孩子过年的场景。乾隆皇帝面前有一个火盆,一个小王子正在火盆里放松柏枝,这在当时被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常点柴火或木炭堆,火越旺越好,象征着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发达。还有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全家人穿越火海,象征旧灾已去,迎来新气象。

③鞭炮

鞭炮最初的目的是驱鬼或迎神。后来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民间符号。

关于鞭炮最早的可靠记载可以在《南朝梁荆楚年谱》中找到:“正月初一,也是三元之日,称为月末。鸡叫时,先在院前放鞭炮,避邪。”当时,鞭炮在火中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鞭炮是新年的第一件事。

火药鞭炮出现在宋代,也就是现代的鞭炮、鞭炮和鞭炮。有了火药和鞭炮,可以在没有竹子的地方放鞭炮。鞭炮成了一种民族习俗。

后来,鞭炮的喜庆色彩使人们对鞭炮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鞭炮迎接上帝。爆竹的爆炸本身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它能让人深刻体会到新旧的区别,让生活在艺术美中更加丰富。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叫粘糕,有“一年比一年高”的谐音,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年糕通常由粘性谷物制成。北方有黄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米糕。

中国北方最受欢迎的新年食物是饺子,也称为饺子、饺子和扁平食物。5世纪,“月牙形”饺子成为人们最好的网络中受欢迎的春节食品。宋代以前,饺子被称为“饺子”,或“水饺子”。元朝开始有“平食”之称。明清以来,“饺子”一词被广泛使用。

至于交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交子”和“交子”是谐音“交子”,即交钱时的意思。它象征着春节的到来。因此,时间一过,人们就开始包饺子,把饺子作为新年的第一餐。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还包含美食的意思。古代缺肉,塞肉的饺子自然是好食物,这也正是民间谚语“饺子好吃”的意思。春节吃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