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论文(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 0评 / 0

大学生就业难论纲(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其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人已经开始想尽办法为顺利就业做各方面的准备。然而,“就业难”的社会现实给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同。然而,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就业期望值高、功利性突出、盲目性强、自主性差、创业活力不足等问题,对大学生顺利就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一.导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责任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贯彻“市场导向、政府调节、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改革方针,努力把大学生输送到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的岗位上。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从中国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包括农民在内,中国有2亿多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比GDP增长率更重要,必须放在首位。其中,大学生就业有其特殊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先进教学水平还很落后,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很小。总的来说不是太多而是不够。从国家发展来看,高校扩招是肯定的。如果现在的标准高级教学已经不能主导就业,那么高级教学未来如何发展?而且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大多是同龄人中的精英,是未来的志向。如果大学生在冒险岛出国,不仅是人才的极大浪费,也是我们教学的失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效果不堪设想。所以,抓大学生就业也是能否坚持中国公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压力大,供需矛盾突出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激增,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的212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611万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当前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约为登记失业率的3倍。然而,近年来,虽然中国的技术资源迅速增加,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就业岗位的增长有限。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压力大。

(二)大学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就是一个模型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除了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毕业生质量与市场需求也有一定差距。高校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还是相当欠缺,所以一方面是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的有职业技能和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三)就业观念陈旧,自我定位高。

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自我定位高。他们认为自己适合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最不济也要成为企业白领。他们对工作的要求要么是技能岗位,要么是管理岗位,要么是文员,对就业地区、城市、薪资也有较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80.8%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甚至有70%的县乡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导致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第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重“适度”社会,给大学生就业留空空间。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是社会对大学生关注的表现,但这种关注应该是宽容的、理解的、适度的。随着先进教学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必须向普通工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大学生就业,而不是把大学生就业当成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带着同情、无知甚至讽刺的态度。报纸和其他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应该客观理性。他们应该有义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他们不应该以炒作为目的,大肆渲染大学生就业形势,造成大学生的恐慌和不良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对毕业生的两点建议

从大局出发,提高认识,树立大众就业观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也更加多样化,就业和择业可能伴随一生。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不能局限于“当国家干部”、“吃皇粮”的思想局限,不能过分强调工作的性质、工资、档次。均衡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毕业生要有面向基础、面向西部的就业意识,从大局出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所知所学。无论在哪里,在

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点成绩。另外,就业不能直奔国企和外企,应该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除了就业机会多之外,还有很多独特的优势空。认清自己,准确定位,加快适应职业的步伐。

(三)对高校的一些建议

前面我讲了美国先进的教学和就业工作对中国先进的教学和就业工作的一些启示。此外,我还将从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大学提出一些建议。

(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

学校先进学科和专业的调整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基础。学校先进学科建设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还要考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通过社会反应、市场调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等方法,了解社会需求。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科技资源网络发展的具体范畴,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传统学科进行改革和调整,建设一批新的更有市场的新兴学科,或者对传统学科进行充实和更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资源网络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专业上,改变过去过于狭窄的对口,更加强调普遍适应性,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2)创新先进教学模式,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改革开放”,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探索先进教学的新模式。先进教学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改变学校过于封闭的状态,而先进学校的“开放”是一切转型的关键。这种开放的表达方式是: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参与高等学校的改造。高等学校教授的人才培养并不直接反映用人单位的观点,或者用人单位并没有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这就容易导致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脱节,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如果用人单位自己或间接参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毕业生就再也不会觉得找工作难了。用人单位如何参与高级教学?校企合作是一个探索的方向。校企合作机制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应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的运行机制。

四.结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步发生新的变化,体现出新时期的特点。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高校、媒体、用人单位的协调合作,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随着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各种因素的积极吸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会更加合理,更加完善和成熟。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