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流传的烟文化

/ 0评 / 0

有句打油诗说:“上下五千年,事千件;最狂喜的当然是抽烟。”不用说,这首诗的作者一定是个铁杆烟民。长期以来,吸烟者将香烟视为“友谊的桥梁”、“孤独的伴侣”、“提神的灵丹妙药”等。,这些都被大大“(原创版权www.isoyu.com)吹捧”了,并找到了各种吸烟的理由。

他们说古代文人中到处都是关于烟的文章和诗歌。黄芷君在《烟雾警告》中说:“不加思索就放弃了,真可惜;你要是觉得狐狸精,像妖色。”在中国古代,烟作为一种礼物和款待,甚至比酒和茶还要好。路遥《烟谱》说:“酒食不可缺,烟绝对不可少。客人和主人首先招待和尊重这个东西。”

他们说,在饭桌上,你来我往,香烟被点燃,客人的感情可以在烟雾中升华;人与人相遇,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亲人,总是在瞬间送上一支烟,点燃后,话语自然从唇间流出,少了陌生,多了亲切。

他们说烟也是提神的“尤物”。“饭后一根烟,生生成仙”是最流行的说法。甚至还有这样的描述:“我爱你,爱你洁白的身体和自由的灵魂;你是我的知音,也是我生命中沉默的伴侣。你是我思想的源泉,智慧的源泉;我爱你,我会不停地吻你,直到海枯石烂,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口气。”

吸烟在中国社会非常流行,有时吸烟已经成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同事曾经说过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那就是“一根烟拉近两个人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给同事朋友递一支烟,借个火也不稀奇,身边也有朋友为了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而反复放弃戒烟的念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香烟似乎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追溯中国的“烟文化”,也可以说历史悠久。清朝时,有人曾写过一首诗“咏烟”,“透过细管呼吸,微微咝咝一缕烟。味道无味,爱中有爱。”回顾翡翠、象牙、玉石等制成的鼻烟壶等各种名贵吸烟工具的制作,一度是古代文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从各种现象中不难看出,“烟文化”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据媒体报道,中国有3亿烟民和7.4亿二手烟受害者。中国是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烟草大国中最大的烟草省,云南禁烟的最大障碍是对烟草的经济依赖。在云南,烟草控制的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提高烟草控制意识,制定可执行的政策法规,最重要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其实云南一直在努力。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逐渐减少了对烟草的依赖,转向旅游、农业等行业。

外国烟草文化

在阿迈迪统治时期,土耳其将烟斗杆插入吸烟者的鼻子,穆拉维下令虐待致死;一个在弥撒时吸烟的牧师(一个曾经在吸烟后呕吐圣餐的牧师)有被逐出教会的危险。

吸烟者除了受到罚款、鞭笞、截肢、处决、咒骂的威胁外,还每天受到不吸烟者的羞辱。他们不厌其烦地指责烟草使他们的嘴发臭,牙齿发黄,衣服脏,鼻涕黄,痰浓黄。他们还说,吸烟可能会引起火灾,并对木屋周围的环境造成致命的危险。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止吸烟的趋势。烟草因其强烈的提神效果,极受大众欢迎,最终克服了一切法律障碍和拒绝情绪。历史学家基尔南说,吸烟是人类最普遍接受的新娱乐。

据官方统计,18世纪期间,欧洲的烟草消费量(以每人吸烟多少磅计)并没有增加。但这个数字不包括欧洲地下工厂制造的产品和美国未申报的进口(加起来可能占总消费量的1/3),所以很容易产生误导。此外,18世纪鼻烟的流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烟草消费停滞不前,因为每磅烟草中鼻烟的数量可以超过口服吸烟的数量。换句话说,18世纪欧洲人对尼古丁的消费并没有减少,而是使用效率(或非法使用)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