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入木三分东晋书圣)

/ 0评 / 0

"老人兴会岂无因?故地骋游春日临。"这句诗出自著名的诗篇《兰亭序》。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兼作家王羲之。

王羲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他的儿子王献之也很出名,百思特网父子两个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在诗书词话方面也都有很大的成就。历史上把他们两个并成为二王。

王羲之像(图源网络)

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绝对是他在兰亭写的序,这篇著名的《兰亭序》从古代到现在都一直没有人可以超越,他亲手用行书抄写的那一个版本也被称作是天下第一行书。

著名的成语入木三分主人公就是王羲之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写完交给木工雕刻,木工在刻的时候发现字迹笔墨已经透入了木板将尽三分的深度,可见王羲之的的书法笔力之刚劲。

这个词放在现在意思也相应了有了延伸,现在大多用来比喻文章的见解之深刻和透彻。

王羲之的家庭环境在当时绝对是很不错的,绝对可以说的上是大户人家,由于家里面收藏了很多的名人亲笔的书卷啊字帖模板之类,他也看了很多不同的风格的作家的作品。

这些小时候看的作品对他后期的创作影响还是挺大的,也是因为他收到了这些字画的张力的感染,再大一些的时候他就已经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时他写的字在当地已经有一些出名了,一些官员家或者是有钱人家也会专门上王羲之家里面来找他为自己家的庭院或者祭祀喜事之类的写一副匾再找人去刻,他想着正好可以锻炼自己的功力,所以直接把字写在木牌上。

入木三分——王羲之与木工(图源网络)

当时的刻字的人把王羲之写了字的木牌一层层的用刀子雕刻,却看不见底,原来是王羲之写的字的墨汁水已经完全沁到木板的深处去了,木工们都争着看这块木板,都在感叹王羲之写字的时候笔力的峰健,而王羲之也因为这件事情在当地很有名,有很多人都来请求他为自己写一副字。

著名的兰亭序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古代的时候民风很淳朴,社会风俗气息浓厚,经常会举办一些平民大众都能参加的活动,同样的,在读书人文人的圈子里面也会常常举办一些比较雅致的活动,比如在一起聚餐喝酒然后在微醺的状态下比赛写诗。

又或者在某一种季节花多比如菊花开的时候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文人朋友们去看风景最后写一些杂诗。而相传王羲之就很喜欢参加这种活动。

在公元三五三年的时候他和一些诗人聚在兰亭的地方,当时当地正在举办驱除旧恶的意识,所以王羲之当时就来了灵感准备写一篇诗序,这就是《兰亭序》。

兰亭集序(图源网络)

由于写作的时候情绪很激昂,心情大好,所以他也发挥到了极致,这首序诗到现在都没有哪个诗人可以超越。后世后代模仿这首诗的人有很多但是都写不出王羲之诗里面的感觉。在用词的方面也比王羲之差了一个档次。

这篇作品在当时评价很高,当然到现在文学界也对它评价很高,甚至把它冠上天下第一的称号,天下第一的诗再加上他天下第一的书法,也确实很绝。

如此有才华的王羲之仕途如何呢

由于很有才华,很小的时候就很出名,年轻时的王羲之的当官路也很平坦,基本上可以说不愁工作和生计。

但是他自己本人居然不是很喜欢做官,在当了几年官之后他就随便找了个借口说自己有先天疾病身体不适就辞了官回到家,带着他的一些文人朋友游山玩水,建书楼,把自己和朋友们收藏的书搬进去然后在里面写诗写字作画,非常的快活。

虽然清闲下来的生活多了些乐趣,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书法。经常一整天都弯着腰捏着毛笔在纸上挥毫落纸,家里面也是挂满了各种书画作品,他的书房充满了文化气息,被人们叫做华堂。

华堂遗址(图源网络)

王羲之的书法变成了天下皆知的地步,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桥,桥上有一个老奶奶在卖自家做的扇子,但是生意不怎么好,好像没有人被吸引下来买扇子。

王羲之觉得老奶奶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出来卖东西很辛苦,所以就调了点墨在奶奶的扇子上写了字,都是他最著名的行书,老奶奶不认识他,还以为他是搞破坏的。

王羲之跟她说:你就说是王羲之写了字的扇子肯定会有人买的。奶奶照做了,果然,行人们听了她的话都停下来买扇子,一看确实是王羲之的笔迹,都抢着买,老奶奶的扇子也一下子就卖完了。

王羲之帮老奶奶题竹扇(图源网络)

他亦是道家思想的先行者

王羲之是信道教的,他的行书风格里也可以看得出一点道家的影子。他很尊敬古代提出修身养性的先祖,认为他们是很有智慧的,由于思想高度比较高,再加上本身的水平就很高,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就算放到现在也是很值得学写的经典。

他在较短的为官时间里担任过右军将百思特网军的职位,所有后人还把他叫做王右军。他在带兵的时候也遵从的道教的风尚,虽然他只当过几个月的将军,但是士兵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就是因为他很仁义和气,对待士兵仿佛自己的亲戚一般,对每个人都很照顾。

他善于从自然万物中感受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他独创的王氏运笔法就是他在百思特网早晨练兵场边上的池塘边观察路过的鹅群以悟出的。

王羲之与鹅(图源网络)

值得一说的是,王羲之与道学的渊源是开始于他小时候的刻本抄练,他最开始的时候抄练的是字体较大便于抄写的经书,所以潜移默(www.isoyu.com原创版权)化的受到了影响。

由于他对着抄写了很多遍,所以道家的经文他基本都熟记于心,慢慢的就由字面到内里自己悟出了很多道家推崇的道理,并且对此非常赞同,最后自己也是慢慢的按照道学的理论要求自己的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