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一通鼓敲几下(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敲鼓?)

/ 0评 / 0

有人很好奇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敲鼓,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

古代军队敲鼓是有特定意义的,一般来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古代百思特网军队通讯水平较低,实现战场指挥的方法主要靠旗帜和声音。由于牛皮大鼓的声音整齐沉重,传播距离远,所以被选为冲锋发起的信号。士兵在战场上当听见鼓声响起后,就知道应该向前进攻了。为了强化这一效果,古代军规的第一条基本都是“闻鼓不进者斩”!

另外,击鼓也有振奋士气的作用。《左传》里面的经典文章《曹刿论战》曾记载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百思特网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百思特网方打败了。”可以想象,战场上在震天战鼓的催促下,双方士兵疯狂的冲向对面砍杀,每一次击鼓都会遗尸满地。

鉴于鼓的如此巨大作用,所以古代军队对战鼓还是相当重视的。如果到哪个古城旅游,一定都能找到“鼓楼”这个建筑,就是主要放置战鼓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城市的最中心位置高度也非常高,如南京鼓楼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高耸于鼓楼岗之上,北京东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条主(www.isoyu.com原创版权)干道在此交汇。当鼓楼大鼓响起时,整个城池都清晰可闻。

而在野战战场上,则用搭建的鼓台或者鼓车。鼓台都好理解,而鼓车是由数十人牵引,上边放置直径两到三米的大鼓一个,响锣数个,装载擂鼓人一名,敲锣人数名。鼓声可声传10里,通常置于进攻部队的紧后方,跟随部队一起移动,用以激励士气和传达军令。如果军队规模大,鼓车数量也会增加,而且还可以接力传播,所以不用担心听不到鼓声。

另外还有值得一说的是近代西方的军鼓。火枪出现后,西方国家军队流行过一段时间“排队枪毙”战术,一般来说,两支军队谁的纪律性更强、谁的阵型保持的更好,谁就能在“排队枪毙”战术中占据优势。这个时候鼓除了以上两种作用外,还有通过鼓点节奏来帮助士兵保持阵型的作用。同一个横队的士兵分属不同的连和营,所以各联营都有鼓手和笛手,他们打相同的节奏吹相同的曲子,各连营的士兵就踩着相同的节拍前进。当然这个后来就发展成军乐队了,仔细听各国的军队进行曲,基本都是按着鼓点的42拍和44拍。

鼓手一般会被配置在前排的,所以伤亡会比较惨重

这种传统基本都被保留到了现在,这是缅甸阅兵时的妹子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