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为什么要食粽子?)

/ 0评 / 0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为什么要食粽子?)

(小尘4x/图)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实际上这是后世的附会。从端百思特网午节吃粽子、划龙舟、避虫蛇等习俗来看,其源头是古代南方划龙舟和食用稻米的人群。

《太平寰宇记》引晋书《襄阳风气记》记录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目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水、龙、竹、粽这些南方元素,在早期端午节的叙事中占领了主要主题。

《艺文类聚》引用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相似记录:“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逝世,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正如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所说,端午的来源和龙有亲密的接洽,这个节日最初应该源自于东汉以前的长江流域。

龙在水下,水上则有龙舟。吴越等地的人群,自古以来和龙蛇关系亲密,《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鼍与处”。《汉书地理志》记录东南越人尊龙:“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颜师古注引应劭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损害也”。

《淮南子•原道训》也记录:“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淮南子泰族训》又云:“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高诱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认为尊荣也”。当时南方民族崇敬龙蛇,有断发文龙的习俗,甚至以身上文身各种龙形为光荣。崇敬龙蛇的南方人群,也多善于驾船,行走于水网密布的南土,甚至逝世后以船棺随葬。

在福建、四川、湖南甚至更为广袤的国外东南亚等地,都有船棺葬的古老习俗。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上,就表示有南方人群划龙舟的形象,船是修长翘起的龙舟,上面坐着四个人,戴着羽毛冠,拿着长矛,是一群武装者的形象。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上的龙舟船纹,上面也是戴着羽毛冠的武装者,有人一手拿斧头一手拿人头,有人一手拿着短剑,一手抓着俘虏的头发。划龙舟,是崇敬龙蛇并酷爱船行的南方人群文化,而且这些划龙舟的人往往持有兵器,而且抓俘虏,用于某种祭祀。

西周时代的《楚公逆钟》铭文就提到“敷供四方首,楚公逆出求人,用祀四方首,休,多擒。”就是说西周时期的楚公逆这位南方部族首领,亲自带人去抓获俘虏作为祭品,用“四方首”祭祀四方神灵。猎头祈求农业丰产,在古代南方民族中十分常见,《楚辞招魂》记录“魂兮归来,南方不可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三国文献《南州异物志》记录当时交百思特网州和广州接壤地域“奉月方田尤好出索人,贪得之以祭田神也。”

从文献来看,端午节的水中,往往随同有尸体。除了屈原的尸体外,伍子胥鸱夷而逝世,尸体被抛入水中,成为江神,早期端午节也纪念这位水中的逝世者。《世说新语捷悟》注引《会稽典录》:“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依据此说,东汉时代吴越地域有端午节“迎伍神”的习俗,就是祭祀水中的伍子胥。

而为了祭伍子胥,曹娥也逝世于水中,“不得其尸”,也是曹娥的尸体在水中。依据《后汉书列女传》的说法:“孝女曹娥者,会稽上百思特网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逝世,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逝世。”不但曹娥的尸体在水中,她父亲曹盱的尸体也在水中。

这些众多沉入水中的逝世者传说,接洽到早期龙舟纹饰上的猎头、俘虏,很可能其最初的源头是五月五日这一原始宗教的主要节日。南方族群有用人献祭给水中龙神的古老信仰。曹娥的父亲曹盱是能弦歌迎神的巫祝,他逝世于水中,就是模拟上古时期被献祭给水神或龙神的祭祀。

那么端午节的粽子,应当也和这种龙舟祭祀有关系。有学者推测,粽子是南方猎头者划龙舟展开袭击时候的干粮或速食食品。笔者以为,粽子可能是对用人牲献祭给龙神或水神的一种替代品,相似于传说中诸葛亮在南中用馒头代替人头祭祀。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这材质虽有小说家言的意味,但能必定水平反应历史影子。粽子在传说中是祭祀蛟龙的食品,最初龙舟猎首献祭被用粽子代替,成为端午节的象征。不那么美妙的原始祭祀升华为美妙甚至富有诗意的民俗文化,是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