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满族文化韵味 )

/ 0评 / 0

满族文化(满族文化的魅力)

——《最葫芦》走进满语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曲阜师范大学路虎教授积极承担文化使命,在编辑《葫芦艺术丛书》的过程中,记录了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策划了56个民族用葫芦祈愿伟大祖国的运动。五十六个民族先后通过了接力赛。各族儿童身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手捧绘有民族元素的葫芦,共同为祖国喝彩,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的美好画面。今天,让我们跟随路虎教授的脚步,走进满族,看看他们与葫芦的故事。

满族是中国最有野心的民族之一,人口在中国55个民族中排名第二。由于历史原因,满族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数最多。

2021年2月1日,曲阜科技资源师范大学网络专业学生王一行驱车前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拍摄,为葫芦艺术系列“福禄万象——民族葫芦绘画艺术”征集有价值的满族图像。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一五路山东麓。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镇鼓楼,位于北镇中心,原为辽代周宪城南大门。明代扩地时保存,清代改名鼓楼。1929年,南北两侧又增加了“幽州镇”和“冀北姜妍”八个新字。

拍摄当天,王早早地穿上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技术资源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站在鼓楼前,手里拿着一个帅气的葫芦,最美的葫芦图出现了。王手中的葫芦采用了满族的三种代表性元素,分别是萨满教图腾元素、满族服饰元素和满族钱包元素。

葫芦高的两种主要图案采用萨满面具图腾的“月神”和“蘑菇神”。萨满面具多用于跳野神崇拜。在崇拜期间,他们根据崇拜内容的要求模仿各种动物或天才。萨满因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应戴上面具,帽子上用五颜六色的流苏遮住脸,穿上萨满的衣服,腰间系上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握鼓鞭。在鼓鼓等响铃的配合下,萨满会敲开神灵的鼓,唱出神灵之歌,充满神秘色彩。面具作为高能信仰材料的载体,在原始先民的恐惧和自卑逐渐消失后,逐渐演变为娱乐工具。满族面具逐渐从稳重端庄的萨满祭祀转变为戏剧娱乐表演。以面具为主要图案的图腾表明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能量。然后用含有满族旗元素的图案连接上下,技术资源网络让所有葫芦的画面节奏更加和谐。满族钱包元素,作为葫芦头的装饰,可谓点睛之笔。满族钱包属于刺绣工艺品,广泛用于满族婚姻爱情、亲友馈赠、收藏游玩、装饰等用途。在特殊的端午节庆祝运动中,钱包被用来消灾、辟邪、祈福,成为民间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标记工艺品。满族钱包作为满族现存的“活文化”之一,是满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将荷包元素融入葫芦中,使葫芦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

拍摄当天,午后的阳光普照大地,这是东北冬天难得的好天气。王身着满族传统服饰和旗帜,面带微笑地站在鼓楼前。粉红色的旗子长到脚下,上面覆盖着一件红色的大马甲。花盆底部穿着白色长袜和绣花鞋。裙子、袖口、领口和下摆都有精致的花边。戴上头盘和翅膀,把顶上的头发梳成发髻,把后面的头发做成燕尾形,用黑缎子做成“头板”,把“头座”系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头发卷起来固定。木板中间有一个红色的“头正”,两边各有一个红色的细丝穗,还有一个文案风格优雅优雅的葫芦,相得益彰,展现了满族姑娘的优雅、大气和女性气质。

古色古香的鼓楼,一砖一瓦,一楼亭子,都在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的过去和辉煌。王表现出从小受满族文化的影响,感受到满族文化的魅力,知道满族文化的美好。看到满是满族特色元素的葫芦,放不下。我对这次拍摄充满了等待和喜悦。传播满族文化,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葫芦文化的传播,我既兴奋又自豪。

满清“最葫芦”之旅告一段落,满族人的热情、果敢、开放、包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化可以在交流中传承,在交流中变得残酷而光明。这一次,葫芦文化进入满语,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了葫芦的文化魅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满族同胞对充满魅力的葫芦文化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