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

/ 0评 / 0

复旦大学开创人马相伯(复旦大学开创人马相伯简介)

1939年,一个病重的老人在临终时说:“我只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他出身时,英国的船坚利炮正向“天朝上国”驶来,打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他逝世时中国的大片土地失守于日本的炮火中。

他把前三十年奉献给教会,中间三十年奉献给政治,后面的四十年奉献给教导和民族。

他就是马相伯,复旦大学的开创人。

纵观马相伯的一生,他多次为国度和教导事业募捐全体财产,出资筹建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参与辅仁大学筹备,就连儿子逝世后,学生凑的一万元给孙女的抚育费和教导费,也被用来开办启明女校。

1840年,马相伯出身于江苏丹阳马家村,父母皆是天主教徒,即襁褓间接收天主洗礼,成为天主教徒。马相伯听说上海有个徐汇公学,在12岁那年便独自到上海求学,当时的徐汇公学是天主教的教会学校,为教会造就神职人员。

除了神学以外,教会还教授语言、人文、科学等。少年的马相伯在天文科学等显示出过人的才干,他精通八国文字,尤其善于演讲,14岁已经在学校担负助教职位。

在马相伯17岁时,法国领事馆听说上海徐汇公学有个这么优良的人,愿望他能去领事馆从事翻译工作。却遭到了马相伯的谢绝,他说自己学法语是为了自己的国度。

1870年,31岁的他以特优通过耶稣会测验,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司铎神父,1871年任徐汇公学校长。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中国神父和外国神父经常被差别看待。

一次外国神父到访,教会竟请求马相伯和弟弟马建忠,腾出朝南的房间给外国神父,马氏兄弟愤然分开上海的天主教会。虽然分开了天主教会,但仍然信奉天主。

马建忠于1877年被晚清重臣李鸿章派往法国留学,1879年取得法学博士回国,帮助李鸿章处置外交事务。马氏兄弟一心在政务上实现改进救国的志愿,但因为宗教背景,备受清廷猜疑,兄弟俩从政十年,并无官职名分。

1885年,马相伯协助弟弟处招商局事务,正值中法战斗,法方封闭了清廷所有船只交往公海。马氏兄弟为保障招商局好处,采用把船只抵押美资商行,事后赎回的变通百思特网之举。至此,马氏兄弟首次背上汉奸的骂名。

马相伯先后去过日本,美国、法国,认识到强国之本在于倡导科学,办实业,因此屡屡向朝廷建言献策最终都石沉大海。

看着自己的国度阅历中法战斗,中日战斗,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署马关条约时,是弟弟马建忠和李鸿章一起从事外交,马氏兄弟再次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不少人以为他们是洋人,不然怎么会懂这么多的洋文。

自己爱着的国度到了千疮百孔的地步,自己的爱国行为成了汉奸之举,马相伯心灰意冷。自己的妻子儿子也相继离世,就连自己的母亲逝世时也不认叛离教会的儿子,马相伯看破天命,深感国度自强之道是教导。

1897年,马相伯向百思特网教会捐出自己名下在上海的3000亩田产,这是他的全体财产,重新回归天主,并指定田产开办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学。这次,人们不再疑惑他的爱国之心。

63岁的马相伯隐居在上海一所孤儿院里,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的蔡元培得知,便上门请教拉丁文。马相伯告诉蔡元培你已过中年,一个人学没用,不如叫几个年青人来学习。

蔡元培找了24个学生来学习拉丁文,很快,马相伯教授的课程从拉丁文延长到了哲学,数学等学科。有了学生,办学是必定。1903年震旦学院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成立,由教会出师资。

“震旦”出自梵文,意为中国。马相伯将震旦学院比作日出东方,中国教导的曙光。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办学主旨是“崇尚科学,重视文艺,不谈教理”。

从震旦肄业的有邵力子、于右任、李青崖等名人。1905年,教会干预震旦学院教务,请求震旦是一所教会学校,学生必需学习神学,这与马相伯当初的办学主旨相违反,学生集体退出震旦。

后来马相伯率领学生在江湾重新开办“复旦公学”,“复旦”来自《尚书大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本义是寻求光亮,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马相伯已经裸捐全体财产,复旦公学的办学经费须要重新筹集,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情教导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拨银两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百思特网,私立复旦公学由此而生。

1905年9月13日复旦公学在吴淞提督衙门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聘李登辉为教务长。开学那天有300多名学生慕名而来,在简陋的环境中造就了气候学家竺可桢,历史学家陈寅恪,近代政治家于右任等。

1917年复旦公学开端办理大学本科业务,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设有文、理、商三个学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

“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是91岁的高龄,他深感国难深重,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一张20元,一张50元……就这样,共得了10万,全体增援抗日义勇军。

马相伯在教会造就了古希腊西塞罗演讲术,享有中国第一演说家的盛誉。1932年11月起,他持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

1937年,上海失守,在冯玉祥等劝告下,马相伯移居桂林的风山洞。桂林也在第二年成为前线,再持续往后退却不得不借道越南。在越南谅山时,老人的身材已经衰弱不堪,不得不暂停下来休息,家人不敢告知他现在在越南。

1939年,是他百岁生日,同年4月6日全国各地有关集团都在举办遥祝百龄仪式,中共中央特致贺电,称他为“国度之光,人类之瑞”。

他把学生亲友所送的寿金全体募捐给伤兵和难民,这是他最后一次倾尽所有的财产。

当年年底,得知一次日军战败,马相伯冲动不已,在高兴中离世,至逝世不知身是客。

老人在乱世中活了一百年,这一百年他都在为唤醒公民而奔忙,为国度的教导事业鞠躬尽瘁。

他给上海复旦同窗会回复的亲笔信中写道:“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

一个爱国者,见证自己的国度饱经风霜,心坎是多么的凄凉!而真正爱国的人不应当被吞没在历史的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