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什么时候(甲午战争的三个细节)

/ 0评 / 0

作者:张颖,我们团队的作者

晚清外敌屡败,但甲午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败了多少人:面临着比中国更晚的变局,国土比中国更小,俨然是“宓儿肖邦”的日本。

自称经历洋务运动“升级”的清军,以北洋水师的精锐,在战后落败。他们一路从朝鲜被叫回来,被迫用刺刀签订《马关条约》,割出数亿银元和台湾省宝岛。(www.isoyu.com原创版权)

清朝面对“年轻一代”日本败得体无完肤。为什么,会输得这么惨?

其实抛开惨烈的战场和相关人物的功过是非,单看这三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足以深刻理解,惨败背后的痛苦。

一、“倒煤”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前,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以“#亚洲第一”的光环雄踞。

在甲午战争惨败后的100多年里,为了“北洋水师是不是亚洲第一”的问题,不少学者也吵得唾沫横飞。

但无可争议的是,北洋水师同样的必需品并不是亚洲第一:烧煤。

在蒸汽机装甲船时代,军舰需要靠烧煤来驱动,即使是强大的军舰,如果烧煤不给力,也依然可以开到海里去做活靶子。

一块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船队的存亡。

这样的大事件,北洋水师在鼎盛时期也是相当强大的:

1893年以前,北洋水师使用的煤炭主要是开平矿务局的五槽煤。这种每吨价值52银的优质煤被誉为“烟少于火”,甚至被欧洲人视为“上品”。

不仅长期畅销各国,还为北洋海军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一次次助推舰队华丽亮相。

但在1893年,中日战争前夕,形势发生了悲剧性的逆转:

开平矿务局原总经理唐去世,新任总经理张毅是一个气味芬芳、骨头发臭的人物。

作为李鸿章的心腹,张仪上任后觊觎五槽煤的暴利。随着五槽煤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飞涨,他苦苦倾吐,甚至连专门供给北洋水师的五槽煤都被打碎换钱。

北洋水师烧什么?

张毅很开放:烧劣质煤。

别看这种煤,含烟多,动力差,烧得太多也会损坏锅炉,但能烧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因此,自1893年以来,即使北洋水师提督丁多次愤然揭发,他也怨声载道。换了煤的“北洋水师”继续运输中仍有许多散落的煤块“恐怖。

但张毅还是不为所动,甚至回到丁:找优质五槽煤?你可以自己在煤堆里挖。

为什么这么嚣张?

因为张仪是“倒煤”生意,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腰包,六品官员和王公,甚至是国子监“清流”子弟中的许多百特网,都从他们那里拿走了暗股,并且每年都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即使北洋水师断了喉咙,朝廷官员也视而不见,可怜的“#亚洲第一”北洋水师只能烧劣质煤,奔向甲午战争,然后以老牛拉大车的速度面对日军枪口。

背后有这样一条食物链,“倒煤”北洋水师,我们怎么赢?

二、战前的精彩电报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于1894年8月1日正式对日宣战。

但单看大庆《宣战》之前的相关电报,恐怕会在雷声滚滚之后提前发出无奈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