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是什么制度 ?(远古时期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 0评 / 0

禅让制是什么制度 ?(远古时代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禅让制度的开端,应当说是在传说的尧舜时期。我们知道《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尧典》和《舜典》记录的就是禅让制度。具体的情形大概是这样的,就是尧本人,我们知道他名叫放勋,尧的哥哥名叫挚,挚原来是做国君的,后来因为挚的才能有限,就把君位让给了尧,这可以说是禅让制度的一个开端,但这个究竟还是兄弟之间的一个禅让。

从尧的时期开端,禅让制度就开端逐步地形成和肯定。尧的治国应当说是非常有特点,依照《尧典》的记录,尧特殊看重观测星象,他曾任命羲仲、羲叔和和仲、和叔去进行星象的观测,这是中国古代对天象观测最早的记载。比拟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就是依照古书记录,尧的都城是在平阳,平阳在山西的临汾那一带,而在离临汾很近的山西襄汾有一个遗址叫陶寺遗址,陶寺遗址是一个非常大的古城。在这个古城里头,考古工作者前些年发明了一个主要的遗址,是一个观象台。因为这个遗址它的时期是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正好有观象台,而且遗址在传说中尧的都城邻近,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尧的都城很可能就是这个陶寺遗址,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陶寺古观象台复原图

尧的统治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依照孔子的说法,尧的统治非常非常好。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是最大的,可是尧正好是以天作为效仿的对象,所以他的统治非常精彩。

尧除了在治国方面非常精彩之外,他还确立了禅让制度,在当时也有很深远的影响。尧自己的儿子是丹朱,还有其他的儿子。但是尧感到他的这些儿子都不成器,他不想把这个君位传给他的儿子。所以就向他的这些大臣们咨询,看谁有这样的才能。大臣们给尧推举了另外一个人,这就是舜。

舜的父亲叫瞽(gu)叟,是一个瞎子。舜的母百思特网亲很早就逝世了,瞽叟后来又娶了一个后妻,后妻又给他生了个儿子叫象。包含瞽叟,他的后妻,还有象,他们都很讨厌舜,都很想把舜给害逝世。但是舜本人他一方面非常孝顺,另一方面和他的父母还有兄弟,都相处得很好。如果他的父亲因为一些小的毛病要打他,他就会很恭顺地在那里让他父母打。但是一旦他的父母想害逝世他的话,他会马上逃走。

所以依照古书上说叫"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小的处分他就接收了,但是大的处分要把他打逝世,他就确定要逃跑。有一次他父亲让他去修理屋顶,舜意识到他父亲想害他,就事先拿了两个很大的斗笠。后来等到舜上屋顶以后,他的父母亲和他的弟弟就在底下放火,舜就把两个大的斗笠套在手上,学着鸟的样子滑翔滑下来,成果很安全地抵达了地面。虽然他父母还有弟弟都一直想害他,但是他通过这些办法很精彩的躲过一次一次的灾害。

尧听说舜有这样的一些才能以后,就对他进行了种种的考验。经过长期的考验,最后肯定了舜有很突出的本事,所以就把这个君位传给了舜。

当时还要举办一个典礼,就是舜本人接收君位的时候,他还把他这个君位又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可是所有的老百姓最后都去朝见舜,而不去理会这个丹朱,这样,最后舜就从尧那里继承了君位,当了国君,这就是尧把君位禅让给舜的一个情形。

舜也是依照这个原则来把君位禅让给了禹。舜本人在治国方面也是非百思特网常精彩,他选了一些很有能力的人来辅佐他,所以他治理国度方面治理得非常好。

孔子曾经夸奖舜,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就是无为而治这一点,在舜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显著。因为他选了一些很好的各个部门的引导,能够赞助自己来治理好国度,所以他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一天到晚不用做什么事情,让底下人都把各方面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舜选的这些官员里头,比拟著名的一个是皋陶,皋陶为人品格非常崇高,而且才能很强。

皋陶

另外他还选了一个大禹,当时产生了洪水,洪水泛滥。在尧的时期,当时是大禹的父亲叫鲧来治水,可是鲧没有才能很好地把治水给完成。后来到了舜的时期,就又选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不负舜望,通过把河流进行劝导的方法来进行治水,最后取得了胜利。大禹在治水方面非常勤劳,据说是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要把这个水灾给治理好,最后终于胜利了。而且在治水胜利之后,他也辅佐舜把国度治理得很好。

所以舜最后就选择了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舜把君位传给禹的时候,禹也举办了这么个典礼。就是他先把君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叫商均,可是老百姓们都是去见禹而不去理会这个商均,禹看到这种情形以后,最后也是继承了君位,这就是舜到禹的禅让,尧舜禹的禅让是当时很著名的一个传说。

大禹治水

现在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竹简,先秦时竹简的资料,里头也有很多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记录。比如说1993年在湖北荆门的郭店村发明的郭店简,里面有一篇叫《唐虞之道》,《唐虞之道》就是讲尧和舜那时候的治理国度之道。这个简上就说,唐虞之道是禅而不传,是通过禅让而不是传子来传递君位的。尧舜之王是"利天下而弗利也",就是他们是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而斟酌,而不是为了他们个人的一己之私利,所以这是夸奖尧舜那个时期的禅让制度的。

郭店简

再比如说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买回了一批战国的竹简,里头有一篇叫《容成氏》,这个《容成氏》里头也说,尧有九个儿子,可是他不把自己的儿子立为自己的继承人。看到舜那么有贤德以后,就把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舜也有七个儿子,他也不把自己的儿子作为继承人,看到禹那么贤德以后,就把禹选为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当时的禅让制度就是这么个情形。"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你是一个贤能之士,你才可以接收君位。而不是因为你家族的原因,父逝世子继,不能是这样子的。这就是当时很主要的君位继承制度。

可是从禹之后,禅让制度就开端产生了变更。大禹原来也是依照这套制度来进行治理的,但是大禹一开端的时候选的继承人是皋陶,皋陶是舜的时期的大臣,而且皋陶他的岁数比禹还大。所以最后这个皋陶就逝世得比禹还早。皋陶逝世以后,大禹又选了另外一个人,就是伯益,让他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他虽然选了这个伯益做继承人,却并没有让他做太多实际的事情,而是很注意造就自己的儿子启,经常让启协助自己处置政务。

伯益

所以启就有很多的机遇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大禹逝世以后,依照禅让的制度,甶伯益来继承。伯益也依照传统的方法先是要把君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成果伯益一让以后,老百姓们都纷纭接收了启,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国君适合的继承人。最后所有的人都去朝见启,而没人去朝见伯益。原来只是一个情势性的谦让,最后就弄假成真了。伯益非常朝气,就想通过武力来把自己的君位夺回来。但是启最后打败了伯益,并且把他杀了,自己当上了国君,这就是禅让制损坏的经过。

在这个进程里头,看起来好像伯益没有能够继承君位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地剖析一下这个进程,实际上这里头可以看得出来,禹这么一个操作的模式本身是有他的奇特用意在这里面的。为什么呢?就是大禹本人是愿望把这个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限于当时的这种禅让制度,所以他只好按本来的传统选贤与能,就是先选皋陶再选伯益。但是选皋陶来做继承人,这本身是很有趣的,因为皋陶比禹的岁数还大,怎么能选一个年长的人来做继承人?这本身是有他的特别用意的。而后来皋陶逝世了以后他选伯益,又不让他有机遇来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最后大众就只能选启。

在《战国策》的《燕策》里头,当时战国的人们就有一些阐述,说‘'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禹虽然名义上是传天下于益,就是传给这个伯益,其实是令启自取之,实际上是让启自己来夺得天下。所以我们看这个禅让制的损坏,表面看起来是启损坏了这个禅让制度,自己继承了父亲的君位。但实际上这里头真正的幕后人物是禹,是禹通过自己的百思特网一些隐藏的方法,最后把君位传给了启,就是这么个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