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诗仙李白的两则小故事)

/ 0评 / 0

李白的故事(诗仙李白的两则小故事)

千古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孤苦飘零,身在扬州,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李白陷入了深深地怀念里。

十几年里,宦海沉浮,流浪不定,李白结识了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家,诸如贺知章,王昌龄,孟浩然等。

然而,此时身在扬州,孑然一人,无处诉说心坎的客愁悲苦。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似乎此时此刻月亮就如他的挚友。

他低语呢喃,似乎是要把这些年的羁旅流浪一股脑的吐出心扉。让这俏丽又动听的圆月把一切寄到故乡,告百思特网诉家乡的黄土,李白怀念她,迷恋她。

遂有感而发,字字凝炼,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的名篇佳作《静夜思》。

古往今来,人们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不仅仅是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更多的是这人间的离乡背井,怀恋家乡的情绪被李白的诗句描述的深情款款。

而这位名震文坛的太白仙人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呢?切听悱恻道来。

只要工夫深

在我国古典文化当中,总是百思特网把那些开国皇帝,名臣将相,文坛大家之类的“大人物”给予一些传说,出身的不平常,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残暴。

李白也是一样,他有着天纵之姿,人们也愿意给予他一个不平常的出身阅历。

相传,李白的母亲(李夫人)在即将分娩之时,曾梦到过天上有一颗硕大的金星,从天而下降入腹中。不久之后,李白出身了!

李白的父亲以为,李母梦金星入怀,此子定当不凡,以为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便取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的家人都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厚望,也逼真的愿望他犹如谪仙一样,可以超脱世外,不沾俗世。

公元705年。时年5岁的李白随父从西北塞外来到蜀中,定居青莲镇。

少年时代的李白家境优胜,和许多少年稚子一样,心性顽劣,淘气贪玩,对于诗歌典籍,亦是相当的排挤,经常贪玩逃课。

有一天,李白和他的童年小伙伴依旧潇洒自在的在村头游玩,看到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正专心致志地在磨一根粗大的铁杵。

李白一行人很好奇,满脸疑问:“老奶奶,你这是在磨什么啊?”

老奶奶擦拭一下额头的汗水,答复道:“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缝衣服的针。”

李白觉得惊讶,他满脸困惑不解,持续问道:“老奶奶,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缝衣服的针,那得磨到何年何月啊?”

老奶奶坚定地答复李白:“孩子,你要知道,只要我足够的下工夫,铁杵也是可以磨成针的”。说完以后,开端持续磨针。

这件事震动了少年的李白,他认为自己现在这样厌学是不百思特网对的,于是从此以后,他开端勤恳读书,孜孜不倦。

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桃花潭水深千尺

天宝十一年,李白游历江南,顺游而下来到宣城。

出生望族,时任泾河县令的汪伦听闻李白在宣城,就写信邀请李白。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前往。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掌柜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虽然不像信中所写的那样,但李白还是受到汪伦热忱地招待,享受着高等的“农家乐”。

时值李白官场上正不得意,汪伦如此待他,李白深受激动。

两人意气相投,更加主要的是李白第一次感到到汪伦是懂他,懂得他的。

眼前的这个叫汪伦的人让李白感受到无比的放松,惬意。

相聚总是短暂的,临别之际,汪伦在岸边踏歌。

李白写下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首真诚感人的诗歌,传播了千古,让我们世人看到了一段才子与寻常人的不凡友情。

李白才干傲人,这首诗看不出一丝润饰加工的痕迹,通篇一气呵成,用词自然纯朴,用最朴素的语言抒发出了最真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