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想)

/ 0评 / 0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触)

一、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英国伦敦邻近的斯特拉福小镇,卒于1616年4月23日家乡家中。作为典范的金牛座,爱好稳固、耐烦、现实、保守、不喜变动、有艺术气质、经商脑筋等金牛座奇特的性情特色,将莎士比亚塑造成为了英国文艺复兴时代巨大的剧作家、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尽管距离当今社会已近五百年,但其奇特的艺术魅力、思想渊源,却永不褪色,影响至今,可以说“他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属于所有(原创版权www.isoyu.com)的世纪”。

提起莎士比亚就不得不提他所处的时期,即产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一场反应新兴资产阶级请求的欧洲思想文化活动,旨在因中世纪“黑暗时代”衰败吞没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艺术获得“再生”与“复兴”,也就是有名的“文艺复兴”。回归英国,莎士比亚生涯的年代,正处于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代。从1559年1月一直到1603年3月,历经伊丽莎白一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打败了举世注视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推行重商主义,议会主权增强,巩固了宗教改造的结果,清除了英国各民族之间的分歧、痛恨,让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壮大的国度之一,史称英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然而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旷日持久的英西战斗形势恶化,不健全的处所政府及中央官僚机构的腐烂,宗教派别之间的抗争,资产阶级“圈地活动”所引发的社会下层的贫困、流离失所的流民,等等诸多问题均为这个光辉时期染上一层黯淡颜色。因毕生未婚,更是被誉为“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其光辉的建树之后,给后人留下了少得可怜的财富和宏大的债务,直至继任者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位君主詹姆斯一世也未能有效遏制这些弊病。可以说莎士比亚恰逢生涯在从伊丽莎白一世到詹姆斯一世的统治中,当时政策、社会大众反应等都对莎士比亚创作供给丰硕的养料。尤其从16世纪80年代到詹姆斯一世离世这段期间,因英国大力发展文化、艺术,让英国自身诗歌、文学、戏剧到达了空前繁华,威廉. 莎士比亚、弗朗西斯. 培根等更是成为了百思特网这一时代典范的代表人物。

莎士比亚家族是斯特拉福小镇一个古老家族,而莎士比亚更是有“挥戈”的意思,用这个姓氏也寓意着家族传承开辟创新的精力。莎士比亚的家族对当官和发财都很有兴致,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当地开手套作坊的老板,家中常年充满着皮革加工散发的味道。1564年出身的威廉.莎士比亚,作为约翰的长子,历史上关于其18岁以前的记录仅有三件事情。第一件,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通人在日常生涯里已经不用拉丁语沟通了,但贵族们依然坚信不懂拉丁文就等于没文化。1571年—1579年,莎士比亚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由于英国的公共教导发展是非常快速的,不仅贵族学校请求学习拉丁语,莎士比亚上的普通学校也请求学生必需熟读介绍拉丁语语法细则的《文法基本》一书。

第二件,商而优则仕,成为了古往今来众多商人的寻求。莎士比亚父亲也同样如此,生意逐渐好转,便积极追求在小镇政治生涯里的位置,想当乡绅,成为了入仕从政的第一步。同样这样导致家里生意无暇顾及,14岁的莎士比亚辍学,在家中当过7年的皮革加工工人、行业的学徒,赞助打理家族生意。第三件,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年长8岁的安哈瑟威结婚,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尽管有诸多不如意,但哈瑟威支撑莎士比亚戏剧事业,以至于莎士比亚离世后,出版了第一版的《莎士比亚全集》。

成家之后的莎士比亚,起初依然赞助打理家族生意,但身处艺术发展“黄金时代”的莎士比亚,不安分的心坎也逐渐增强。莎士比亚自1587年开端创作剧本至1612年封笔,短短二十几年,莎士比亚完成了39部戏剧、154部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惊人的造诣,概括来说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类,艺术创作方面。1587年莎士比亚分开故乡斯特拉福,前往伦敦,从最初的跑龙套到后来有独立角色的演员,并开端尝试写剧本。身处当时时期格式影响的莎士比亚,自身戏剧作品依照时期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被誉为莎士比亚早期作品阶段,指1590年至1600年上演的作品。这一时代处于伊丽莎白统治前期,国富民强、政治清明、军事强大,莎士比亚处于学习模拟时代,作品以表示明朗、乐观的历史剧、喜剧为主,如1592年历史剧《查理三世》,1594年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8年历史剧《亨利五世》,“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乐》)等著名剧目均出属于早期作品。

阶段二,被誉为莎士比亚中期作品阶段,指1601年至1607年上演的作品。这一阶段,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向詹姆斯一世统治过度时代。英国农村圈地活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崩溃,社会抵触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加上詹姆士一世继位后浪费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苦楚加剧,对抗迭起。莎士比亚的创风格格变为阴郁悲愤,旨在揭穿批评社会的种种罪行和黑暗,以悲剧为主,纵使有喜剧也由早期的欢快喜剧变为讥讽喜剧。如1604年喜剧《一报还一报》,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著名剧目均属于中期作品。

阶段三,被誉为莎士比亚晚期作品阶段,指1608年至1612年上演的作品。经过早期、中期两个阶段的作品沉淀,宛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又回到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阶段。这一时代,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烂,社会抵触更加尖利。阅历了多年的积淀沉浮,让莎士比亚创风格格表示为浪漫空幻,再次回到以历史剧、喜剧为主。如1609年喜剧《辛白林》,1612年喜剧《暴风雨》,1612年历史剧《亨利八世》等著名百思特网剧目均属于晚期作品。莎士比亚在三个阶段中,除了戏剧创作,每个阶段还有多部十四行诗创作,并于1609年出版了诗集《十四行诗》。

第二类,商业经营方面。莎士比亚自1587年分开故乡来到伦敦,开端自己的演员、编剧生活,从1594年开端莎士比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赛道,除了艺术创作,更多层面激发了自己商业经营方面的奇特禀赋,重要表示为三件事情。第一件,1594年莎士比亚参与并创立了“政务大臣”剧团,并在伦敦各大剧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的徒劳》、《驯悍记》等多部剧目,随着剧团名气的逐渐扩展,这家民间剧团逐渐成为伊丽莎白一世御前演出的剧团。并于1595年进宫领赏。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并没有影响到“政务大臣”剧团发展,继任者詹姆斯一世更是将其改名为“国王供奉”剧团,成为由民间走向国度的典范代表。期间演出包含《终成眷属》、《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剧目。

莎士比亚旧居

第二件,1599年,莎士比亚与人合资在伦敦泰晤士河旁,修建了一座环球剧场,缓解了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窘境的问题。诸如《尤里乌斯.恺撒》、《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雅典的泰门》等多部著名剧目,均在此地进行过演出。惋惜环球剧场于1613年6月毁于火灾,1614年重建后于1642年因宗教原因再次关闭。直到1997年,一座现代仿制的环球剧场,在原址上落成,成为了人们懂得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前沿阵地。倘若以为莎士比亚前两件事情尚属于艺术领域,那第三件事情却完整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奇特的商业禀赋。

第三件,1596年,莎士比亚回乡替父亲申请并获得世袭乡绅位置,并在故乡用低价购买一处房产。1597年,回乡后又再次买下当地第二幢最大的房产“新居”大宅。之后莎士比亚又数次买卖房产,不停地炒房,让莎士比亚实现财富自由,也为其艺术创作、剧团经营解决了后顾之忧。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正是莎士比亚在其商业经营基本上加工创作的。

环球剧场

1614年,莎士比亚分开剧团,分开伦敦,返回故乡斯特拉福镇。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逝世,长年52岁,遗体被安葬在斯特拉福德镇圣三一教堂。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七年后,在亲人和朋友的赞助下,出版了莎士比亚剧作合集《第一对开本》,该书是最早莎士比亚全集,一共包括36部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离世至今已逾四百年,但其思想却从未过时。众所周知,在中国研讨《红楼梦》有“红学”,而在欧洲研讨莎士比亚同样有一个“莎学”。而在“莎学”中有个最著名的争辩,即“倒莎派”与“保莎派”。所谓倒莎派以为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主要的符号,不可能有莎士比亚一个人单独创作而成,甚至有人以为莎士比亚只是笔名,实际是同时代的弗朗西斯.培根或者伊丽莎白一世写的。而保莎派则坚信莎士比亚是专业作,家世背景、人生阅历等都不是文学创作的障碍,剧本就是他写的。

无论倒莎派与保莎派如何争辩,但莎士比亚奇特的艺术带给后人的影响,却是无法形容的。正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全部社会焕然一新。他的辉煌照射着全人类,从时期的这一个止境到那一个止境。”

二、内容概述

莎士比亚众多戏剧大都以历史传承下来的故事、寓言等为主,如1605年演出、1606年出版的经典剧目《李尔王》,同样如此。身处莎士比亚时期,早已传播这样一个关于“李尔王”的传说。传播下来的传说中李尔王是公元前8世纪的不列颠国王,而当时罗马还是意大利半岛上的小城邦。传说中李尔王统治国度长达60年,但年迈后把国度一分为三,两份给大女儿、二女儿,一份归自己,小女儿嫁到高卢。后来两个女婿叛乱,占据了李尔王的处所,李尔王就到高卢找小女儿和女婿赞助,打回不列颠,恢复王位,持续统治了3年后逝世,小女儿继承王位,传说到此就停止了。倘若莎士比亚仅仅根据此传说创作戏剧,那么《李尔王》也绝对不能称为一部莎翁“四大悲剧”之一。

莎翁在创作《李尔王》戏剧中,参加自己奇特的文学及艺术手段,给读者展示了一部完整与众不同的“李尔王”。莎翁在传说基本上增长了两位李尔王的朝臣,从朝臣角度审视剖析李尔王分封领土外的危机,让故事叙述更饱满、充实。

年迈的李尔是不列颠国王,在位多年的他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愿望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领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分封的理由只有一个,李尔让每个女儿都说出对他的爱戴,并依据她们对他爱戴的水平来决议她们分配领土面积的多少。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把李尔比做天上的太阳、月亮,竭尽全力赞扬国王,李尔听后自然也非常愉快,分封给她们各自一大片土地。轮到小女儿考狄利娅,她仅仅说自己对李尔的爱很平凡,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爱毕竟还要有一部分分给自己的丈夫。小女儿看似朴素而真诚的情感表达,却遭到了李尔辱骂,并扬言不给一分钱嫁妆,要断绝父女关系。如此同时,勃艮第公爵与法兰西国王同时涌现在不列颠国王朝堂之上,只为了迎娶考狄利娅。但当听说李尔不给考狄利娅任何嫁妆,并与其断绝父女关系时,勃艮第公爵武断分开。考狄利娅朴素而真诚的内在,深深吸引了法兰西国王。于是考狄利娅远嫁法国,当上了了法兰西王后。

本来筹划将领土一分为三的李尔王,只因为考狄利娅没有对其虚与委蛇的赞美,而被断绝关系,远嫁他乡,领土也由高纳里尔和里根两人瓜分。事情产生后,朝堂之上有一位李尔王的朝臣肯特伯爵,仿佛冥冥之中看到未来的危机,不断告诫李尔王分封的伤害。但此刻的李尔王早已忘却了忠言逆耳,陷入到了甜美腹剑,痛骂肯特伯爵的告诫,并令其十日内必需分开不列颠王国境内,否则将被处逝世。分开王宫的确定伯爵并没有急于分开不列颠王国,而是剃去自己的胡子、头发,换上一件仆人的衣服,乘机暗中视察李尔王,并掩护。

朝堂之上还有一位李尔王朝臣葛罗斯特伯爵,亲眼见证产生的一切后,独自一人回到家中。葛罗斯特伯爵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埃德伽,私生子埃德蒙。依据不列颠王国的法律,只有嫡长子能力继承家族爵位,为了继承家族爵位,为了荣华富贵,埃德蒙预备铤而走险,捏造一封埃德伽的信,递给葛罗斯特伯爵,让其推测埃德伽对葛罗斯特伯爵不敬、有反意。随后埃德蒙一边假意帮着葛罗斯特伯爵找到埃德伽,一边告知埃德伽,葛罗斯特伯爵要杀逝世他,一边又在埃德伽出走后,自己用匕首在自己胳膊上深深划了一刀。经过埃德蒙一番操作后,葛罗斯特伯爵彻底信任私生子埃德蒙的一言一行,甚至下令要追杀嫡长子埃德伽。荒原中埃德伽看到其父派出追杀他的部队,决心乔装装扮成乞丐,化名“汤姆”,暗中视察,乘机调查。

把领土分给两个女儿后,一心想着女儿可以善待自己的李尔王,只给自己保存了100个侍从。殊不知,领土瓜分之后李尔已经没有了任何实权,“国王”也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代号而已。随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撤掉他仅存的100个侍从,并将李尔王赶出家门。走出宫殿,悲哀欲绝的李尔王身边仅有一位乔装成仆人的肯特伯爵相伴,而糊涂的李尔王基本没有认清此人是肯特伯爵。一路相随,二人走在荒原,遇到了乔装成乞丐汤姆的埃德伽。攀谈中,突降暴雨,葛罗斯特伯爵担忧李尔王的安危,独自一人来到荒原寻找,恰巧遇到了正在攀谈的李尔王、肯特伯爵、埃德加。暴风雨中,埃德伽并没有同葛罗斯特伯爵相认,葛罗斯特伯爵同样以为埃德伽罪不可恕。而此刻的李尔王开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为是自己误会小女儿,才受到两个女儿的处分。

与葛罗斯特伯爵、埃德伽分离后,自怨自艾的李尔王独自一人来到一位圣徒身边。李尔王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毛病,并后悔地以为考狄利娅再不会谅解他了。其实这位圣徒就是考狄利娅,她一直爱着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王的困境,立刻组织了一支部队,机密赶回英国,预备应战自己的两位姐姐。与此同时,葛罗斯特伯爵与李尔王相逢的场景,被埃德蒙告发。当葛罗斯特伯爵返回宫殿那一刻,高纳里尔、里根及其各自丈夫康华尔公爵、奥本尼公爵,快速将葛罗斯特伯爵拘捕,并挖去了葛罗斯特伯爵一只眼睛,留下另外一枚要让葛罗斯特伯爵亲眼见证李尔王如何逝世去。此时葛罗斯特伯爵身边一位侍从,不忍看到葛罗斯特伯爵受苦,拔出刀与康华尔公爵决斗。

刀光剑影,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之间,这位侍从被康华尔公爵、奥本尼公爵联手刺杀,但康华尔公爵同样被侍从刺成重伤。受伤的康华尔公爵,此刻到了丧心病狂的田地。命令将葛罗斯特伯爵另外一只眼睛也挖出,命令下达后康华尔公爵因伤势严重,离世了。被挖出双眼的葛罗斯特伯爵,悲哀欲绝,被人赶出了宫殿。暴风雨夜,眼瞎的葛罗斯特伯爵与打扮成乞丐的埃德伽、有眼无珠的李尔王再次相逢。埃德伽与葛罗斯特伯爵相认,通过交谈中,葛罗斯特伯爵悲哀欲绝,懊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也知道了私生子埃德蒙的诡计。

埃德蒙陷害自己父亲与哥哥,顺利继承了家族爵位后,野心越来越大。为了争取更大的军权,甚至王权,埃德蒙用自己漂亮的外表,与高纳里尔、里根搞起了暗昧关系。当小女儿部队来临之际,埃德蒙率军抗击。与此同时,宫殿内高纳里尔、里根为了争取埃德蒙而争风吃醋,打起来了,最终高纳里尔假意赔罪,用毒酒毒逝世了里根。战场上,考狄利娅大败埃德蒙,李尔王与自己的小女儿一起成为了埃德蒙的战俘。

成功后的埃德蒙回到军营,忘乎所以,他宣布密令将考狄利娅机密处逝世。庆贺中在埃德蒙面前涌现一位蒙面人,揭穿埃德蒙阴险狡猾的实质,气急败坏的埃德蒙与蒙面人决斗。最后这位蒙面人杀逝世了埃德蒙,本来蒙面人就是埃德伽,此时高纳里尔也畏罪自杀。事件平定,大家抬着考狄利娅的尸体,找到了李尔王。看着自己心爱小女儿的尸体,李尔王悲哀欲绝,最后瓦解而逝世。肯特伯爵看到李尔王的逝世,陪同左右,自杀而亡。

《李尔王》到此落下了帷幕,惨烈的争斗,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奥本尼公爵、埃德伽,不列颠王国由奥本尼公爵执掌王权。。。

三、读后感悟

首演1605年、出版1606年的《李尔王》,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联合中国国情及文化特点,逐渐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多种艺术体裁的《李尔王》。可以说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李尔王”。

《李尔王》戏剧中,背景辽阔、内容丰硕、气概磅礴,莎翁通过描述一场宫廷内部家庭抵触,让真、善、美被压制,假、恶、丑成为了主导,看似平庸无常,实则却揭示了封建旧秩序即将瓦解离析的预兆,是腐败的统治阶级彻底倒台的导火索。通篇更可以看出封建势力同真挚、理性和社会正义之间的抵触,反应了英国原始积聚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封建人伦关系的瓦解,批评了对于势力、财富的贪婪。巨大篇幅,可以看出莎翁对人生和世界的意见更清楚、更透辟,更关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正如有人评价:“《李尔王》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一块承先启后的丰碑。”其实戏剧中所有人,由内而外,依然存在于我们每人之中,看似平庸无奇,却情真意切。

统治国度长达60年的李尔王,年青时政绩突出,但随着年纪的日渐增大,根据自己的权力,逐渐成为了一个刚愎自用、专断专行、不听劝谏的独裁君主和封建家长。在李尔王眼里,人世间包含道德、亲情、信心等所有一切都是权力的集中反应,这是一种绝对的伦常关系。他自以为是信心、秩序、伦常的保卫者甚至化身,无论是考狄莉亚逼真质朴的话,还是肯特伯爵推心置腹的劝谏,在李尔王看来都是对伦常的鄙弃,对既定秩序的否认。于是当高纳里尔、里根奉承阿谀般赞扬李尔王时,心坎虚伪的李尔王早已忘乎所以。

殊不知,政治权力与亲情伦理之间是无法对等的。当他强制女儿们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好处,以亲情为借口,作为换取权利的筹码时,实际上李尔和女儿们之间的亲情就不复存在了。随着权力被瓜分,“国王”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了实权,在高纳里尔、里根看来没有丝毫用途。伦理秩序在此处被政治秩序所异化,伦理关系被降到了一种相对关系的位置,自然的伦常遭到了严重损坏。直到李尔王被女儿们赶出王宫,暴风雨夜与考狄利娅再次相逢,李尔王保持享有空泛的权利符号才渐渐舒缓。此刻李尔王心坎世界的波涛起伏同大自然的无比威力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越悲壮的交响乐,风雨雷电都成了他抒发强烈情感的音符。李尔王最终悲惨的结局,可以说是伦理秩序被异化后所带来的恶果。

再看考狄利娅,作为李尔王最溺爱的小女儿,宛若天使一般给悲剧的戏剧人物带来了真、善、美的正义展示。考狄利娅,可以说是莎翁尽力塑造的人文主义完善女性的化身,仁慈、老实、纯粹、高尚、大胆。纵使被父亲百般毁谤辱骂,但依然理解孝敬父亲、老实待人,更理解在危急时刻舍生就逝世。戏剧结尾考狄利娅的逝世,让人捶胸顿足、痛彻心扉,但她内在的人格和尊严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一直流传影响。对基督教有所懂得的朋友都知道,耶稣最后被叛徒犹大出卖,钉逝世在十字架上,从此十字架成为了基督徒的圣物。

莎翁自然清晰耶稣事件的全体阅历,笔下的考狄利娅作为人文主义完善人格的代表,完善诠释了基督教真诚忘我的爱恋。考狄利娅最后的逝世,纵然让人们悲哀欲绝,但她犹如耶稣一样,同样用逝世来开悟世人,呼吁人性的回归,由内而外的升华,恰是对考狄利娅真、善、美最佳的说明,也是最好的结局。

如果说考狄利娅是真、善、美的代表,那么高纳里尔、里根、埃德蒙则是假、恶、丑的诠释代表。高纳里尔、里根作为李尔王分两位女儿,埃德蒙作为葛罗斯特伯爵的私生子,他们三人为了自己的私欲、权欲、贪欲,极尽口蜜腹剑、奉承阿谀之天性。莎翁通过他们几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李尔王乃至我们自己人性丑恶的一面。专横跋扈、骄奢淫逸、专断专行、是非不清等等弱点,均是由人性对一切愿望和灵魂的膨胀而引起的。最终三人结局也是异常悲惨,高纳里尔畏罪自杀,里根饮鸩而逝世,埃德蒙决斗至逝世。结局的悲惨,可以看出莎翁告知人们,一切愿望都将归于虚无,一切丑恶亦将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只有人世间真、善、美般的爱恋,方能长存于天地之间。

提起埃德蒙就不得不谈他的父亲葛罗斯特伯爵与哥哥埃德伽。戏剧中可以看出,葛罗斯特伯爵的眼睛犹如“装潢物”一样,分不清事物的真与假。前半段坚信私生子埃德蒙的话语,让自己陷入埃德蒙骗局之中,致使嫡长子埃德加抱憾出走,差点误杀,可以说此刻葛罗斯特伯爵的眼睛属于“有眼无珠”,分不清事物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后半段葛罗斯特伯爵被康华尔公爵挖出双眼,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瞎子,流浪荒原,见到李尔王,见到埃德伽,方才明确自己的愚钝,明确自己陷入虚伪骗局的罪行不能谅解。葛罗斯特伯爵与李尔王,一个真瞎,一个有眼无珠,两人都陷入自我对愿望寻求的美妙境况中,一切虚无,一切愿望,毕竟化为泡影。

《李尔王》人物关系图

埃德伽,作为葛罗斯特伯爵嫡长子,埃德蒙哥哥,起初脆弱、恐惧、愚钝、迟疑,但当流浪荒原,看到李尔王被赶出宫殿,看到父亲被挖出双眼,看到埃德蒙的阴险狡猾,心坎中大胆、机灵、仁慈、聪明的天性也被激发。最终将埃德蒙绳之以法,也预示人文正义的成功。

最后再看下戏剧中最容易被人们疏忽,却又是莎翁笔下不可或缺的人物———肯特伯爵。在莎翁笔下经常会涌现一个名为“Fool”的人物,中文译成“弄人”、“弄臣”、“傻子”、“愚人”等。《李尔王》中的肯特伯爵可以说正是属于“Fool”这一人物形象。如果说考狄利娅是善的化身,那么肯特则是忠的代言。从最初深受李尔王重视的大臣,到不满李尔王随便分封领土而遭到贬斥,再到肯特独自乔装混在李尔王身边掩护他,所作所为彰显了“世人独醉我独醒”。肯特不像剧中其他人物那样轰轰烈烈,最后即便逝世也是默默自杀,无人关注。仿佛一生仅为完成自己忠的使命,李尔王的逝世,使命职责也预示完结。

《李尔王》虽然最后以悲剧结尾,但细细想来不难发明,戏剧最后人性回归、善定胜恶,看似悲剧的外表,实则有一件喜剧的纱衣,让正义、忠实、人性、孝亲等在历经艰苦险阻之后最终成功会师。莎翁的戏剧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李尔王》谱写出一曲“田园交响曲”般的时期奏鸣曲。《李尔王》作为莎翁经典剧目,不难发明莎翁艺术创作众多的特点:

特点一,莎翁作为“文艺复兴”时代出色代表,作品中强调人文主义特点,甚至可以说在人文主义基本上,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会。

特点二,莎翁笔下的作品,不仅强调了人的实质,更突出了人性的缺点。如《哈姆雷特》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坚韧、大胆、果敢等实质,又可以看出其迟疑、焦虑、回避等缺点。

特点三,莎翁中戏剧作品最大创新就是突破了“三一律”的固有模式。所谓“三一律”指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产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屈服于一个主题,也就是时光、地点、情节在一个定律之下。莎翁创新的作品,戏剧形成多条线索,如《李尔王》中不仅有李尔王与女儿们的主线索,也有葛罗斯特伯爵与两个儿子的副线索,融入独白艺术百思特网、悲喜剧相联合手段,语言更具有丰硕的戏剧语言,让作品表示出更多美学观念,传递出更多价值。

据不完整统计,莎翁作品应用2万多英语词汇,直接发明了1500-2000个英语单词,也更因莎翁让现在的英语世界更加多元化。有人将莎翁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但丁相比较,评价但丁是诗人中的诗人,而莎士比亚是人民中的诗人。1616年4月23日,莎翁与西班牙有名作家塞万提斯同一天离世,为了纪念,1995年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告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莎士比亚全集》,大约2014年买来全套书籍后,多年来浏览过多次。《李尔王》更是记忆犹新,多遍浏览,让我收获了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耳听为虚,眼见而实”,有时更须要我们认清现实,多一些自我断定力。

第二,突破传统,找到事物背后的隐蔽密码,跳出画面看画。

第三,不断推翻创新,跳出舒适圈,实现负“熵”增加。

第四,不断弱化自我心坎丑恶的一面,看到事物的美妙,找到人文主义的寻求。

第五,探寻人世间的美妙生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涯意义。

四、延展内容

(一)、《莎士比亚全集》中国著名翻译家

朱生豪,生于1912年2月,卒于1944年12月。1936年开端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共翻译莎剧31部,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中参加大批散文笔法,也是目前国内外莎士比亚研讨者以为最接近莎翁作品的翻译家。

卞之琳,生于1910年12月,卒于2000年12月,现代有名学者徐志摩学生,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不同于朱生豪散文笔法的翻译,卞之琳的翻译更带有诗的韵味。

梁实秋,生于1903年1月,卒于1987年11月。自20世纪30年代开端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连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所有翻译,被誉为国内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 全体翻译完成的翻译家。译品中参加大批史学、民族学、国际学、地理学等相干内容,宛若百科全书。

(二)、《李尔王》延长内容

书籍:《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俏丽新世界》、《巴黎圣母院》、《尤利西斯》

其他内容:各种版本的《李尔王》现场演绎、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九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