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细说大唐帝国二十帝)

/ 0评 / 0

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细说大唐帝国二十帝)

1、唐百思特网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一说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今甘肃静宁)人。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出生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姨母)垂爱。在隋朝三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抵抗突厥,屡传大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

在隋朝土崩崩溃时,招兵买马,杀逝世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树立大将军府,率领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斩杀宋老生;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顺利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得知隋炀帝遇弑江都后,强迫隋恭帝杨侑禅位,树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命秦王李世民统兵作战,先后击败陇西军阀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并州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郑王王世充,陆续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处所割据权势,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谥尊号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累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原创www.isoyu.com版权)),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聪慧武断,善于骑射。少年参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擅长用兵,屡建功劳。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树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权势,为唐朝的树立与统一进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设立文学馆,拉拢各种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动员“玄武门之变”,杀逝世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看法,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勤俭,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首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驯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域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势奠定主要基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喜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身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持续履行太宗制定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保持自己的主意,消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置政务。武皇后伺机开端参与国度大事。高宗的健康状态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代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保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逝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4、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百思特网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来往,实施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境地域的稳固。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被毒逝世,长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5、唐睿宗李旦(百思特网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李轮,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

龙朔二年(662年),生于长安。谦和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嗣圣元年(684年),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树立后,降为皇嗣。圣历二年(699年),复封为相王,软禁于宫中。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收复。景云元年(710年),平王李隆基结合太平公主动员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宠信太平公主用人干政,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操纵朝廷大政。

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684~690年,710~712年),真正掌权两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享年五十五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6、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代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贤明武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动员“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团体。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后赐逝世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度的最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用办法,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首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溺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固唐王朝的边境,成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长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7、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载(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光复长安、洛阳两京。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慌张后想破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掩护太子李豫,拘捕慌张后、李系等人。当夜李亨病逝世,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8、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762-779年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唐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李豫生于东都洛阳上阳宫,宇量弘深,仁孝温恭。初以皇孙,封为广平王。安史之乱中,追随唐肃宗前往灵武。唐肃宗即位后,拜天下兵马大元帅,先后光复长安、洛阳,受封成王。乾元元年(758年),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平定安史之乱。在位时代,改造漕运、盐价、粮价等,实施了安宁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779年),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9、唐德宗李适(ku)(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负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保持信誉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转业“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候。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规模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781年),动员削藩战斗,致使二帝四王之乱接连爆发,李适辗转奉天、梁州等地,依附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协力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迁就,但总体局面较为安宁。李适在位时代,内部兴起了古文活动;在对外关系上,他结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胜利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发明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10、唐顺宗李诵(761——805?),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

初以皇孙,册封宣城郡王。唐德宗即位。进封宣王,册立为太子。慈孝广大,仁而善断,浏览诸艺,善于隶书。贞元元年,组织了“奉天守卫战”的成功。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式继位,登基后任用王叔文等人变法,这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好处,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次年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入葬于丰陵。

11、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

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造弊政,勤恳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伟大结果,重振中央政府威信,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820年),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12、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824年2月25日),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除武则天,唐殇帝外,820年—824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三子,母为懿安皇后郭氏。

贞元十一年(795年),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封建安王。元和元年(806年),加封遂王。元和五年(810年),领彰义军节度大使。惠昭太子李宁去世后,元和七年(812年),册立李宥为皇太子,改名李恒。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崩,宦官梁守谦拥立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

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心天下之务。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少远见,以为藩镇已平,应该消兵。不久,河朔三镇复叛,潜藏军士纷纭归附三镇。长庆四年(824年),驾崩于寝殿,在位五年,年仅三十岁,后葬于光陵,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3、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7年1月9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母为恭僖太后王氏。

元和四年(809年),生于大明宫别殿。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加封景王。长庆二年(822年),册立为皇太子。四年(824年),唐穆宗去世后,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

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沉迷击鞠,爱好打夜狐,不爱坐朝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操纵朝政,勾搭宰臣李逢吉,排挤异己,败坏纲纪,甚至产生染工暴动事件。宝历二年(826年),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18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14、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恭俭儒雅,博通群书。长庆元年(821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动员“甘露之变”,妄图消灭宦官权势。事败之后,遭到囚禁。

开成五年(840年),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15、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五位皇帝(840年—84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

性格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瀍为皇太弟。唐文宗逝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造积弊,减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权势。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逝世后,从子刘稹妄图袭位割据。唐武宗采用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刘稹遇害,叛乱平息。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伤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煽动和李德裕的支撑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批寺众土地,成为毁佛活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展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活动,对外击败回鹘,增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出现中兴局势,史称“会昌中兴”。

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三十二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16、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逝世,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理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逝世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体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光复河湟,又安宁塞北、平定安南。尤以光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成功之一。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省,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度相对安宁繁华,历史上把这一时代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消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以为他“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效果。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初名李温,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59年—873年在位),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太后晁氏。

大和七年(833年),生于藩邸。器度沉厚,姿貌雄杰,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八月癸巳(859年9月10日)即位。次年十一月丁丑(860年12月17日),改元咸通,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产生骚乱,内部政治腐烂,民不聊生,损失了“大中之治”的结果。

咸通十四年七月辛巳(873年8月15日),因病逝世,长年四十一岁,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葬于简陵。

18、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873年—888年在位)。初名李俨,是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

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李儇在宦官的支撑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当时唐僖宗12虚岁,是全部唐朝即位年纪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888年)逝世于长安,长年27岁,逝世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庙号僖宗。

19、唐昭宗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8年—904年在位)。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

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初封寿王,领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888年),在杨复恭拥立下即位。当时,大唐帝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于是,唐昭宗尊礼大臣,励精图治,愿望恢张旧业,号召天下。即位之始,制定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动员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斗,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国力兵员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实力发展强大,逐渐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消亡埋下了祸根。

此后,唐昭宗一直受制于宦官、李茂贞与朱温。天祐元年(904年),为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葬于和陵。

20、唐哀帝李柷(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本名李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李晔第九子。

乾宁四年(897年),进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正式即位,成为权臣朱温的傀儡,一切政事皆不定夺。

天祐四年(907年),废为济阴王,安顿于曹州。五年,惨遭鸩杀,葬于温陵,长年十六岁,谥号为哀。后唐时代,追封“昭宣光烈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