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作者(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

/ 0评 / 0

富春山居图作者(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这是中国十大山水名画《富春山居图》分别几十年后首次完全出现,此次展出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接收网友提问时也谈到了这幅画,他愿望“让一个完全的《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在一起”。

《富春山居图》毕竟是一幅怎样的画,为什么它出生600年来,如此牵动中国人的心?为何会分成两半,一半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馆,一半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好在哪里?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描写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风景。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草木台石等盘旋转辗,疏密有致,姿势各异,丰硕而自然。整幅的绘画后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在这幅画里,黄公望用笔清洁利落,无轻佻之感。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墨色透明而凝重,笔势萧洒而秀润。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突出了笔墨意趣的施展。黄公望的山水画的重要作风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宏伟;二是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后果。

黄公望曾寓居富春山,常常“云游在外”,遇山水就随便画画,此图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差不多画了10年才完成,是黄百思特网公望最得意的作品,而后代画家也对此画有着极高的评价。明代珍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认为“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而这幅巨大的作品的确让人有咫尺千里的感到,叹为观止。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

1347年,元代书画巨匠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也被以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中国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更的笔墨来描写山水,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更,表示山水内在的性命。

在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一直难以获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途径,他们把时光、精神和思想情绪寄托在文艺上,与这种思潮亲密相干的山水画,也就成为这种情绪寄托的主要的范畴之一。尤其到了元朝末期,战乱风起,更多的文人回避仕达,处于半隐居状况的生涯,慢慢形成了元代“文人画”。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传播简史

《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端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 郑无用道士)的。另一幅被以为是“伪迹”,称为“子明卷”。图上款识:“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一三三八) 秋。”从这段题款可以知道此画是为“子明隐君”画的,公望年70岁。上幅“无用师卷”公望年82岁。从这两幅题款看,相差12年。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乾隆所得,并被认定是“黄公望真迹”,爱不释手。每欣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而且仍然意犹未尽,最后在前隔水题有“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的识款。此“子明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被以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自郑无用道士珍藏后,经过一百余年,到了明朝在苏州重现,最初由大画家沈周珍藏,大约在成化年间被董其昌在北京购到,并收藏于书禅堂。董其昌在万历年间将此画卖给了吴正志;吴正志又将此画传给他三子吴洪裕。

吴洪裕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他一生到逝世最喜两件宝,一件是《智永千字文真迹》,另一件则是《富春山居图》,于是,在他临终时,他吩咐他儿子把这幅画烧了“炎殉”,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画。在烧完永智的真迹“千字文”后,他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画被毁,急从火中挽救出来,惋惜画的前段已被烧坏数处 (卷首部分经过修补后百思特网,题为《剩山图》,也保存下来)。

大约在1730年间,画卷的重要部分流浪到了中国绘画主要的珍藏家安岐手上。他先是珍藏了仿本,才又珍藏了真品。当时安岐一心想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一收到仿本,就马上在空白处品评题字,一共题了55处,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而真品却由此逃过一劫。从此,这幅长卷分为两段,后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一段在抗日战斗时代由现代名画家吴湖帆先生珍藏,后由浙江博物馆收购收藏。

什么是“文人画”

所谓“文人画”的意见,重要表示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审美趣味,正如“元四家”的代表人物倪瓒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画用于“寄兴”,表达自己困境,发泄愤懑。

二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他们以为绘画本身的线条、颜色、笔墨能够反应作者的精力境界,他们把题材和作风上的平庸视为美德,目标是在平庸之中表示出细腻动听的特质,《富春山居图》则是“文人画”的尺度样本,平庸有致,淡泊简劲,是典范的文人气质的完善体现。

三,从元百思特网代起,画家门开端在画上题字作诗,形成诗、书、画、印的联合。元末时代,画家们大批应用宣纸,因为纸比绢更便于施展中国画笔墨的皴擦、渲柒后果。

黄公望生平

画家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生于1269年,自幼天资伶俐,中年时曾做过小官,因涉案入狱,后来再没

有踏入仕途。他有一段时光住在松江,以占卜为生,后来在圣井蓬莱庵为道士。研讨过“九流之学”,且通音律,50岁之后专心画山水画。

名家导览

从现存的画卷看来,此画是从安静的河岸开端,展开了一幅非常镇静的江南(www.isoyu.com原创版权)风光,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山峰,和其他两座一样,高耸起伏,将画面分割成了数个长短。它先向右弯,持续前进时又向左倾斜,中间夹有山谷,谷中有一些隐者的重楼。在接下来的段落里,我们能在山谷里看到更多的房舍,远景可以看到松树,松树林中有一间小凉亭。观者只有在全心投入,熔化在章法之中才会看到画中显现的精力由于卷轴本身就是用来近视。

整幅画卷的构图活泼而有层次,焦点从远景移动到中景、后景,视线有时被带到远方后,却又立即被拉回到了远景来,山脉与黑色树丛之间蜿蜒迂回的激荡,被后世的画家称之为“开“与”合“。第二座主峰持续向斜后方退去,以一道一道平缓的斜坡落入水面,墨色逐渐转淡,终于消逝在烟雾里,依然平庸有味,这是元画一贯的特点。黄公望将全画构图中最热烈的一段放在背景中:从大片的松林中望去,有一位渔夫,另一位则在松林的右边,而松树下的凉亭中有一个人在注视河中的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