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竹的诗(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 0评 / 0

郑板桥咏竹诗(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一枝一叶永远在乎感情。

——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王传学

被誉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书画竹书。他的科技资源网竹诗意境隽永,蕴含着浓厚的哲理。晚年他画了一幅《竹石图》,画中一块细石直立,石旁种了几根竹竿,竹身清秀挺拔,竹叶散落。虽然整个画面没有上色,但却让人觉得绿色美丽,超然物外。画家自己为这幅画写了诗:

四十年来,我画竹枝,白天晚上写思想。

冗繁,留得干干净净,画生就熟。

诗的前两句取材于画竹四十年的意象,通过想象,比如在关注某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关注社会实践,还要不断思考,用“思考”指导实践,从实践中丰富“思考”的内容。第三句是把多余的都剪掉,画一根细竹。“冗余”和“复杂”都意味着很多东西。“瘦竹”是诗人所追求的玄幻竹。诗人爱细竹,这在他的竹子诗中也多次提到。这是诗人想砍掉多余部分,保留细竹的形象。比如要意识到自己内心在寻找什么,就要去掉复杂多余的东西,留下本质,不要“长眉毛”。第四句说竹画达到了“生而熟之”的境界。“生”的本义是草木从土里长出来,然后生而不熟,与“熟”相对。在这里,以“生”和“熟”的形象为例,做事从“生”到“熟”,当你达到熟练度时,就要努力创新,避免千篇一律,达到“生”在“熟”的状态。

诗人一生作竹40多年,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深深叹息。“画生而熟”,是诗人艺术生涯的哲学总结,展现了诗人对寻求最美艺术的不懈努力,诗《每日写作》《夜思》说明了写作要勤于思考的原则。“剪”和“留”启发我们通过删繁就简来写文章,从而使脉络清晰。“生”和“熟”这两个词启发我们,文章要新鲜独特,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成为好文章。他曾经告诉他的朋友,竹画要经过三个阶段,达到三个境界。第一,“目中有竹”,第二,“有计划”,第三,“计划里什么都没有”,这可能是对他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诗人画竹写竹,把竹子的生长作为自己人生的个人品行。他在《竹书》中写道:

一节又一节,千枝救千叶;

我不开花,我不逗蜜蜂和蝴蝶。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关于竹子的物理特性的。竹子一个接一个的生长,一枝一叶随着时间的积累积累成千上万的枝叶。表面上看是关于竹子的生长,但不完全是真的。在这里,以竹子一根一根的生长,枝叶一根一根的堆积,作为诗人在人生旅途中一直坚守的感悟。诗人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不同境遇而改变自己的伦理观,而是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伦理观,就像竹子一根一根地生长,一根一根地生长。最后两句说我自己不开花,以免引来蜜蜂技术资源网和蝴蝶。竹子不愿意与花争美,比如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然情怀;以“蜜蜂”和“蝴蝶”为例,说明世俗世界的各种龌龊。这两句通过不开花不招惹蜜蜂蝴蝶的竹子的傲气,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和对名利的淡漠。比如诗人自己不想介入世俗事务,也希望世俗的龌龊事务不要打扰他。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热情洋溢地赞美竹子不屈不挠的能量。竹子的坚贞、耿直、刚劲,正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

竹子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岩石缝隙里。

历经千百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坚强,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的冬天,它都能承受,依然会坚韧挺拔。

这首诗表面上是对竹子不屈、傲骨气质的敬仰,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正派顽强、永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能量和品德。前两句说竹子在青山里长得很稳,根扎在破岩里。他们描写竹子的内在生长环境,用“咬”和“站”的动作来比较诗人的坚韧和倔强。以“青山”“破岩”为生存环境艰苦的例子,以生长在“青山”“破岩”这样危险环境中的竹子为例,诗人自身的生存环境并不轻松;把竹子当成面对障碍“不放松”的形象。例如,诗人在艰难困苦面前毫不退缩地勇往直前。最后两句说竹子经历了“千锤百炼”,尽管东、西、北、南三面受风摧残,但它依然不屈不挠。这是对竹子生长的外部环境的描述,以摧毁竹子的“千击”和“东西南北风”为例,说明邪恶力量对诗人这样的人的压迫。在这里,竹子虽然在生长过程中遭受了上千次的打击,但依然顽强倔强,比如诗人自己,尽管经过各种锤炼,也能乐观面对。最后一句中的“仁儿”二字是多么洒脱,以描绘诗人对刚强不屈的能量的不屑为画龙点睛之笔。这首诗用竹子写人,用形象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将竹子与人奇妙地结合起来。竹子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人的能量就是竹子的能量,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刺激。这两句话常用来形容能够坚定对生活的幻想,面对磨难毫不动摇的人。

诗人一生正派,所以作品中的竹子刚健刚健。竹子这种不屈不挠的能量,也是诗人“为官为民勤”之志的生动写照,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豪迈的气势。

郑板桥的生活很艰难。他直到50岁才进入仕途。曾在山东范县、魏县任知县12年。当他是下级官员时,他是诚实正直的。他这一时期的咏竹诗可以反映他的“为官之道”。例如,他在《魏县署画竹是在鲍波仲达城廓年间》一诗中写道:

雅斋卧听萧,疑是民间疾苦之声;

曹州和县的一些小官员总是互相关心。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兢兢业业,“簌簌竹”是指竹枝间摇曳的声音,以“簌簌竹”为民间苦难呻吟的例子,“一枝一叶”为民间琐事的例子。这里以诗人卧听簌簌竹声的形象为例。比如诗人关心老百姓技术资源网的贫困生活,关心它。就连窗外吹来的竹声,都能让诗人想起人民,想起自己作为平民家长的义务。“一枝一叶”与为官为官的心境有关,表现了诗人对人们生活琐事的关注和亲民爱民的珍贵情怀。

这首诗通过画竹子来表现人的情感,抹去了过去咏竹诗中浪漫主义诗人自恋的自我崇拜,极大地开拓了咏竹诗的审美空空间。

乾隆十七年,潍坊县发生了一场大灾难。郑板桥为人民申请救济激怒了他的老板,结果被驳回。离开前,所有的人都来给我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驴,一头自己骑,另一头在前面带路,另一头驮着行李。我当了12年县长,却如此清廉。送我的人都很激动,舍不得离开我。给郑板桥潍坊县人民送上一幅画作为纪念,画一首题词诗,表达宁可扔掉官帽也不去秋江钓鱼,不与官场贪官勾结:

黑纱一扔就不是官了,袖子都凉了。

写一根细竹,当作秋江上的鱼竿。

这首诗是诗人被罢官离开潍县时写的,感谢全县人民为他送行。诗的前两句说,诗人从府中归来时,袖子空空并没有积累财富,“黑绡”指的是古代官员戴的帽子。这里用“抛”黑绡的动作比喻诗人不肯离开官场,说明诗人对黑暗的官场没有迷恋,希望回归自然的职业生涯。第二句中,“麻袋”指的是装东西的袋子,“沙沙”指的是卑微和压抑,“冷”指的是贫穷。“两袖寒”是指两袖空空,什么都没有。这里举个例子,诗人的两个袖子和简陋的【/k0/】袋,离任时带来的东西很少,让人想到“袋/【/k0/】如洗”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一幅在秋枫河上钓鱼的画面。郑板桥对竹子的绘画和书写主要集中在“干净的竹子”上,这意味着竹子直立而坚韧。这里用的是“净竹”的写法。比如诗人想保存坚韧倔强的高尚品德,用“干净的竹子”和“鱼竿”的洒脱形象在河上钓鱼。比如诗人虽然被罢官,但对官场并无迷恋。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腐朽的官场生涯的厌恶,对清正廉洁、无拘无束的情怀,旷达之心令人钦佩。

诗人进一步发声,他不惧怕邪恶的力量,想要与之抗争。他在《题画集》中写道:

昨夜秋风过潇湘,曾狂触山石穿林;

只有竹枝不怕,但他们打一千场。

这首诗是诗人辞职回家后写的。意思是萧瑟的秋风穿过潇湘,触到岩石,穿过云层,习惯性地发出啸声,横扫而过,但只有竹子傲然挺立,全然不惧阴风,与它斗智斗勇。晚年,郑板桥的事业虽然窘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困扰,依然散发着昂扬的兴趣。全诗用“秋风”比喻邪恶的力量,动词“触”、“穿”比喻秋风的凶猛,使他的精神愈发坚强。这里的“竹枝”也是诗人本人的一个例子。比如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不屈不挠,面对邪恶的力量无所畏惧,勇敢与他们战斗,让人热血沸腾。竹子又高又直又倔强。即使它能在秋风中吹掉灌木的所有叶子,竹子也不怕它。它既能经受“千锤百炼”的训练,又能在呼啸的狂风中“挺身而出”。以竹子的这一特点为例,诗人本身就具有顽强拼搏、不畏大地的能量和品德,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郑板桥的竹子诗不仅能抒发自己的感情,还能感受到新的思想。通过写竹、画竹、拍竹像,他可以表达某些东西,发人深省。如绿篱竹:

一片绿荫如洗。为什么要费心保护竹子?

与其求助,不如求助。

这首诗体现了人要“自强不息”、“寻求自我”、“依靠自我”的人生哲学。第一句是竹林郁郁葱葱,竹荫青翠。第二句中的“齐静”是指荆棘和枸杞,古人一般用它们作为养老院的围栏。然而,静气是恶木,竹子是骄傲的东西。怎么能用恶木做篱笆保护竹子?在这里,“静气”是对世俗潮流的隐喻,“竹”是对像诗人一样正直优雅的人的隐喻。在第三句中,诗人种植和饲养竹子,并用竹子作为栅栏来保护竹子。结合前面两句,绿树环绕的竹林不需要静气的庇护,只想以“竹”的形象保护竹子。比如诗人不想被世俗的权力纠缠,只想做自己,掩盖自己,说明诗人在自立自强上是顽强的,依靠自己独立的能量。最后一句话指出了目的。这句俗语通过“以竹护竹”的形象,揭示了人们应该“各司其职”的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