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求解)

/ 0评 / 0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求解)

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少与孩子情绪沟通的方法,甚至从未意识到与孩子陪同和沟通的主要性。社会应当尽力增进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接洽的质量,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本刊记者/杨智杰

“最近学习怎么样?”

“就那样。”

“你在家要听话。”

“哦。”

“有作业的话就写作业,不要去玩了。”

“嗯。”

缄默了几秒钟,月嫂王萍为难地挂断了打给女儿萌萌的电话。这样生硬的对话在过去半年甚至更长一段时光里,是她和女儿交换的常态。

王萍今年39岁,出身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一个小镇。至今,她还是偶尔会说起自己的遗憾: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十几年来,除了回老家结婚,生了一儿一女,她先后辗转江苏、天津和北京,成为一个在城市里到处移动的打工者。丈夫虽然也曾出去打工,但挣的钱太少,最后留在家里种地,只能赚取一些菲薄的生涯费。

今年年初,王萍参加了甘肃省妇联实行的“陇原妹走出去”精准扶贫行为,被定向输出到北京某家政公司,成为一名月嫂。虽然性情木讷,不善言辞,好在她踏实肯干,在客户家顺利工作了半年。每天起早贪黑做家务,只有在周六、周日休息时,得空能给在甘肃的孩子打个电话。但一周甚至两周一次的接洽机遇,总会变成她教诲15岁的女儿好好学习的“思想课”。

打工的日子太辛劳,王萍认为上学是转变命运的唯一前途。但这种命令式的交换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每次她开端吩咐萌萌学习,女儿在电话那头便不做回应,陷入到像本文开头的对话那样的僵局,甚至也会争吵到挂断电话。女儿的逆反心理让王萍很朝气,可是她没有方法,自己的一片好心,并没有拉近她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王萍和女儿之间这样抵触的沟通状况,也是中国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正在面临的无解难题。

被阻隔的亲情

近年来,大众对留守儿童问题并不生疏。

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5位流落儿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逝世亡;2014年4月,该市至少12名小学生被老师强横……这些悲剧一次次牵动社会的关注。

全国妇联最新宣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态研讨报告》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给予他们性命的是中国2.3亿左右的农民工。骨肉至亲,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却在阻隔他们的情感交换。

6月24日,公益组织“上学路上”以“陪同”为主题,在北京召开《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态白皮书》宣布会,并播放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异乡的父母》。导演在讯问某服装加工厂9名农民工与子女的关系时,有3位打工者反应,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百思特网。“打电话也就是几句话,我认为她(女儿)现在是不太愿意跟我们交换。这种关系陷入了一个怪圈里面,其实你很想对她好,但是你不晓得怎么能力对她好。”这是工人张建华的困扰。和王萍一样,长期脱离孩子的生涯圈,张建华和自己的女儿之间缺少共同语言。

与“上学路上”合作的国度认证心理咨询师张慧以为,这些留守儿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多采取简略的问答、命令的方法,不能深层次地交换,更无法到达情绪上的接洽。

张慧告知《中国新闻周刊》,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重要有两点:一是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不知道和孩子聊天的主要性,在学习的问题上只会提请求,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也无力解决。二是缺少意识。当孩子取得成就时,他们从来不理解确定和表彰。另外,有一些父母自己童年也是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受到关爱,所以也不理解如何关爱下一代。

还有一部分打工者甚至和孩子没有情绪交换。今年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态白皮书》,在中国14个省份发放7060份有效问卷,成果显示,7.7%的孩子和父母一年都没见过,2.7%的孩子与父母一年都没接洽。如果以全国妇联颁布的留守儿童数目为基数,推及全国,这两种情形涉及的人数分离是469万和165万。

这些数字背后,显示着在中国不少留守儿童父母缺少与孩子情绪的沟通,甚至从未意识到与孩子陪同和沟通的主要性。

白皮书总结,一年与父母都没有见过面的留守儿童,以及一年仅与父母接洽1~2次的留守儿童,其自尊程度明显低于其他留守儿童。自尊程度越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越负面,会导致羞愧、懊悔,并对优于自己的他人嫉妒、怨恨。留守儿童的愉悦水平显著低于父母均未外出的非留守儿童。一年中,与父母会晤9次及以上,会使留守儿童坚持良好的愉悦程度。

与调查成果类似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2015年6月,湖南衡阳12岁的女孩用掺杂了鼠药的可乐毒逝世了两姐妹。在人们眼中,她性情怪僻,不爱说话,有典范的留守儿童特点。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杀逝世对方是她的心坎世界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上学路上”的故事

留守儿童群体最早涌现于改造开放初期。国度调剂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后,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因户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中。但因留守儿童相干案件和社会问题频发,这个群体开端得到关注。

2006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递交了“全社会都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提案,让“留守儿童”成为当年两会的热词。

2008年,“留守儿童”首次涌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妥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掩护工作的看法》(下简称《看法》),为掩护留守儿童提出具体的实行方法和义务追究机制。

除此之外,民间也涌现很多赞助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在物资和心理方面都对农村留守儿童供给赞助。

全国妇联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态研讨报告(原创版权www.isoyu.com)》中提到,留守儿童问题涉及中国城乡二元化体制以百思特网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和社会意理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转变。因此,全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帮扶都放在关心留守儿童身上。

但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起人刘新宇告知《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做留守儿童帮扶,我们只把眼光盯在孩子身上,这是一种失误。从去年白皮书宣布之后,我们开拓了另外一条针对父母教导的产品线。做留守儿童帮扶的人都知道,虽然这只是一种认识上的变更,但代表着你有没有真正去懂得帮扶对象的需求。”

2013年4月以来,“上学路上”借鉴国外心理学中的故事疗法,邀请名人和志愿者录制有心理暗示作用的儿童故事,灌制在MP3中送给留守儿童。但是在2015年6月第一期《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态白皮书》宣布后,该团队发明,影响孩子心灵的7个因素中,排名第1位的是留守地区,这是客观事实,无法转变。排名第2位的就是与父母的接洽质量,而这一点不仅是可改良,而且至关主要。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曾经是媒体人的刘新宇开端通过媒体圈的朋友寻找心理学者。最终和国度认证心理咨询师张慧组成心理学团队,在北京找到留守儿童父母的样本,与其一对一进行交换,收集他们对与孩子接洽质量的意见、困扰和期望,并现场视察。团队从样本里提炼出广泛性的问题,寻找心理学上的理论根据和咨询技巧,制订出口语化、简便化的解决计划,将其反馈到父母身上,教他们简略的办法,并当面验证。

月嫂王萍就是张慧团队选择的留守儿童父母样本之一。通过现场辅导,王萍这次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讯问女儿萌萌的学习问题,而是关怀她的生涯方面。萌萌的回应更让王萍觉得温暖,她第一次通过百思特网打电话关怀妈妈,让她天热注意身材。在此之前,这样的关心只是通过发短信表达过。

国务院下发的《看法》将“保持家庭尽责”放在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原则的第一位。并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接洽、多会晤,及时懂得、控制他们的生涯、学习和心理状态,给予更多亲情关爱。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须要社会多方面的尽力,但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父母。在当下的环境中,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在沟通和陪同中多尽力一步,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有可能会改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