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生平简介)

/ 0评 / 0

郁达夫简介(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生平简介)

导语

关于郁达夫的争议,近百年来一直不断。

有人说他是大作家,有人说他只是个好色之徒;有人说他是抗日志士,有人说他是妥妥的“渣男”……

而当我们剥离了这些标签,我们就会发明争议的基本在于:到底如何用一个词、一个属性,为郁达夫这一历史人物“定性”?

或许读了这篇文章,读者心中自有答案。

压制的少年时期

1896年,郁达夫出身在浙江省富阳满州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郁达夫出身时,郁家的经济条件尚可;然而,在他百思特网父亲因意外逝世后,家道快速中落,支持全部家庭的重任都落到了他的母亲身上。

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非常看重孩子的教导。

自郁达夫孩提时期起,母亲便对他严加看管,几乎不许可他玩耍,事事由母亲做主;而郁达夫更是知道母亲持家的不易,早早懂事,勤恳好学,在学校的成就十分优良。

然而,过早失去父亲,母亲的掌握欲,家中贫苦到连买一双新布鞋都要四处借钱的生涯,都使郁达夫的性情变得内向、敏感、孤僻、自卑。

他的童年,是压制的;而他的本性,又是爱自由的——从他读大学预科时,十分反感学校教会式的管教,便可见一斑。也正是这样的性情,影响了他的一生。

留学日本,却因中国人身份而苦楚

时光转眼到了1913年。这一年,郁达夫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分开故乡,远赴日本留学。

话还要从20世纪初说起。彼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已然停止,曾经的“弹丸小国”快速发展起来,令人生畏。

一些有志之士提出,应该由政府出资派遣一些优良的青年赴日,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巧与社会制度。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无数历史名人都曾受此政策裨益,日本的一些先进思想与文化也的的确确由这些留日学生流传到了祖国。

十七岁的少年郁达夫,来到日本后,更是大开眼界。

这是一个与自己生涯的国度完整不同的国家:满街的樱花,和洋并存的建筑,比祖国先进得多的设施,在国内从没读过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是,有无数俏丽温顺的日本女子。

一个长时光处于压制状况下的人,来到一个全新的、不受管束的世界,往往会在“自由”这匹脱缰的野马的驱使下,时刻都想做出比常人更出格的事情。

郁达夫显然也是如此。在那里,他认为他获得了许久没有获得的自由:他可以成日读闲书而不学习,可以喝酒交朋友;而作为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子,可以结交日本女友,甚至去妓馆……想一想那些日本女子,她们身着和服,笑靥如花,三两成行地走在街上,细腻丰白的后颈与腿在和服中若隐若现,青年郁达夫曾一次又一次地为热忱奔放的她们所倾心。

然而,他却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幻想生涯。在学校里,愁闷压制的他怀疑别人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疏远自己;在生涯中,他先后与后藤隆子等几位女性恋爱,均无疾而终。自由的快活逐渐退潮,他又回到了原点;而救国的心潮,却一发又一发地在他的胸腔里涌动了起来。

在他的自叙传小说《沉溺》里,那个与他身世阅历极其类似的主人公可以看作是他的缩影。

小说的末尾是这样的:主人公在孤单的生涯中,鬼使神差来到了有陪百思特网酒女的酒馆。在那里,他面对陪酒女暗昧的接待,恐怖,紧张,畏惧得直发抖,又疑惑对方是看不起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恼怒地想要“复仇”。

他在那里酩酊大醉,酒醒后,他在罪行感、挫败感与无尽的抵触与苦楚中,跳海自尽了。逝世前,他苦楚地呼叫:

“祖国呀祖国!我的逝世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尽管《沉溺百思特网》并不尽然是郁达夫的阅历:他不仅没有像小说结局那样自杀,还靠着它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这段描述却暗示了郁达夫作为“弱国子民”,在侵犯过自己祖国的日本所阅历的自卑与苦楚。

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不似鲁迅当年所写的麻痹的“看客”般的中国人,而是一个觉悟了的,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不愿被看轻、被轻视的中国人。

然而,他又像鲁迅所说的“出走之后的娜拉”——没有救国的前途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自卑和愁闷都战胜不了。

娜拉若是没有前途,那么要么回去,要么腐化。因此,郁达夫越来越沉沦于寻花问柳。这既是一种放肆,更是一种苦楚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