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图(邹鲁伏羲女娲图像规矩配置考)

/ 0评 / 0

伏羲女娲图(邹鲁伏羲女娲形象规律构形研究)

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直角的工具,两个字的组合是修正方圆的工具,用来类比标准定律。

山东汉代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最为丰富,其构图有手执、日月本底、蛇头蛇身的规律,且呈对称分布。特别是邹鲁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有规矩的伏羲女娲形象。从表现情况来看,女娲纪律性强,伏羲方,这是最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在祠堂画像中。然而,通过对图像数据的具体研究,出现了文档描述和常规图像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肖像的直接生产者——工匠造成的。

一、规则配置基本情况

汉代伏羲女娲形象和规律的排列没有规律可循。总结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认为伏羲守规矩,女娲守矩。

《汉代伏羲女娲形象研究》一文认为,汉代形象中的伏羲之规和女娲之矩,即使有女娲之规和伏羲之矩,也应该是工匠或粉本的失误。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法典》也指出“汉画中,伏羲女娲一般被描绘成蛇头(或龙头)形象,伏羲总是掌管规则,女娲掌管瞬间,寓意不是没有规则的方圆”。

《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画像描述》一文也指出,伏羲女娲所持有的规则是创造者创造性劳动的象征。最初的伏羲矩和女娲统治起源于古代二元分类,即矩方-左-公-伏羲,统治圈-右-女-女娲。

第二种认为女娲掌握规则,伏羲掌握时机。

中国古代神话中提到汉代伏羲女娲的形象,“男子持尺,女子持罗盘”。《吐鲁番地区出土伏羲女娲帛画解读》一文认为:“山东地区和苏北徐州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具有伏羲守矩,女娲守规”的特点。嘉祥无量寺“伏羲手握矩,女娲手握规”。

第三是少数学者认为伏羲女娲手执的规则与时期有关。

孟凡人认为:“西汉到东汉中期,伏羲守规矩,女娲守规矩,东汉后期,他守规矩,伏羲守规矩。”王小玲和鲁恩国认为:“在辛莽之前,伏羲更守纪律,女娲更守纪律。在之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傅当机立断,女娲符合规则。”

至于孟凡仁先生认为西汉至东汉中期,伏羲守规矩,女娲守规矩,东汉后期,伏xi为女娲守规矩,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关于王小玲和鲁恩国,“在辛莽之前,伏羲更守纪律,女娲更守纪律;新莽之后,伏羲“女娲循规蹈矩”的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加缺乏证据。可见汉代伏羲女娲的执行规则混乱,没有时间规律可循。

二、规则配置图像统计

近年来,学者们对汉代画像中伏羲女娲规则的看法表明,他们的描述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对山东地区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伏羲女娲的规律是有规律的、分散的、不规则的。

下表列出了山东邹鲁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出土的伏羲女娲规则图像统计表。

对目前出土的所有汉代伏羲女娲规则图像进行统计分析,汉唐至隋唐伏羲女娲规则图像结果如下:

成就一:在汉代伏羲女娲规则的所有图像中,伏羲规则出现了7次,他的瞬间出现了11次;女娲的规章制度出现了12次,她的规章制度出现了5次。说明汉代伏羲女娲的规章制度比较分散,没有规律可循,但总的来说伏羲女娲的规章制度比伏羲女娲多。

结果2:从制作时间和出土造像的传播来看,山东可能是伏羲女娲规律形象发生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汉代的宗祠中,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可以说是封建时期的宫廷。伏羲女娲的规矩出现在宗祠,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古代人认为规则代表了天地的意义。

成果三:汉代伏羲女娲的众多特色画像石中,山东嘉祥无量寺最具代表性。其中,伏羲女娲画像石左侧题词“伏羲苍井,王业第一次,画卦系绳理海”,为伏羲女娲形象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考古资料。

结果4:无论是丝织品上的图画还是画像石上的图画,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女娲伏羲画像不是在墓中就是在祠堂里发明的,被认为与宗教信仰有关。这些画被赋予了遮盖死者灵魂的功能,以便顺利升天。事实上,图片的作用就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人物龙凤、人物御龙等帛画一样完整。它们被视为连接天地的精神物品,反映了中国先民对人死后长生不老的希望。

其次,画中女娲和伏羲并肩而立,顶天立地,女娲在左,伏羲在右。它们都是蛇头,下半身缠绕在一起,被星星包围着。

第三,女娲左手和伏羲右手绑在一起。女娲右手持类似指南针的工具,伏羲左手持类似尺子的工具。这两个人神情肃穆,45度看着前方。

结果5:当圆规和尺子的缩写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技术资源网络中的一个词——尺,由女娲和伏羲持有,至少表示两种意思。

一是代表“天元之地”

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地之所”。这种认识论是从太极八卦中推导出来的,是对天地在宇宙两极即阴阳系统中的生成和运行规律的一种解释。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画阴阳,辨天地。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浩瀚宇宙被古人称为“天”,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地被称为“地”。日、月、星等天体在空内绕圈运动的现象,就像一个封闭的圆一样无穷无尽,而地球就像一个正方形的静止物体,一直以稳定的状态承载着人类的运动。因此,“天地之所”的概念就这样发生了。

当这种认识论应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时,就会发现,一切圆的物体都是不稳定的、活跃的,而方的物体则是稳定的、静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古人要有如此高的认识水平并不容易。

女娲、伏羲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种社会结构是以女性为基础的。所以女娲代表天,伏羲代表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受到古人的崇敬。后人自然赋予他们“天地”的角色。

第二,它代表“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

天地大乱之初,女娲与伏羲结为夫妻后,为人类传授了许多技艺,建立了许多制度,堪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先驱。但是,要传递技能,要遵守制度,要由人来做,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循规蹈矩的人。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利于每个人健康发展的规则,并迫使人们遵循这些规则,从而纠正人们的思想。

女娲手中的圆规教人做事要和谐谨慎,因为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类必须适应宇宙万物的变化,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它将停止。

伏羲手里的尺子暗示,人类要想拥有稳定舒适的生活,就必须明白适可而止;否则,如果他们超越了极限,他们就会自己死去。

可见其中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一个代表圆,一个代表方,一个代表动,一个代表动,一个代表动,一个代表动,一个代表动,一个代表前,一个代表后...这意味着宇宙中的一切,就像太极图一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遵循自己的规章制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他们超越限制,忽视规则,他们将受到惩罚,社会文明将得到提高。

三是技术资源网络常规形象的文献支撑

女娲和伏羲手里拿的工具是圆规和尺子,据说是邹鲁福山文化圈的鲁班(公元前507-444年)发明的。显然,在女娲和伏羲的职业生涯中,圆规和尺子并没有出现。他们手里拿着这些工具,是后人为了艺术需要特意添加的,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汉代画像石中“伏手握矩,女娲手握法”的图形,是中国乃至世界制图史上最早、最基本的绘图工具。根据石刻图像,规的结构有两个平行的脚,一个用于定心,另一个用于画圆。这种指南针就像现代的木梁指南针,是作为半径较大的圆来使用的。至今仍有原木工人用粗竹片作横梁,一端用钉子垂直扎定中心,另一端按所需尺寸钻成千上万个小孔,供插铁针打圈。汉代画像石中的图像材料恐怕是中国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画圆工具。

有文献可以参考伏羲女娲的行刑规则。

先秦时期,用规矩和矩来画人物,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或伏羲之说,或齐之说。《汉书》卷74,《魏传奇》载:

东方之神太昊趁“地震”之机遵守规章制度;南朝神炎帝,乘“李”之机,持衡思夏;西天之神少昊利用“兑”控秋:北天之神颛孙利用“侃”控冬;黄帝,中央神,拿着“坤根”牵着绳子,下到地上。我们受五帝控制,各有各的时候。由此可见,统治者是太昊。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东方牧野,它的皇帝太昊,它的助手句芒,按照规则统治着春天."

《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它的皇帝达瓦,它的神句芒。”孔注:“即宽大。夫之德可同日而语,故称“易”。生于东方,长于东方,生机勃勃...因此,东方皇帝被称为大灾难。”

《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太和,其神句芒。”高:“太华、傅死于穆德王名下,并被供奉在东宫为穆德帝。”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太(大)赋就是伏羲,所以在文献中,伏羲应该是可以检验规则的人,对面的女娲应该是矩,这也符合“规则-圆-天-阳-伏羲,矩-方-地-阴-女娲”的概念。

但在实际的考古资料中,伏羲女娲所持的规则并不相同,往往是颠倒的。即使在同一个坟墓里,伏羲也有规则和规矩。这种混乱现象在汉画像中广泛存在,没有时间规律,也没有地域区分。应该如何解释出土图像与古代记载的差异?

四.规则图像反转的原因分析

王煜先生指出,有些画像是伏羲的态度和女娲的态度,应该是工匠或粉书的错误。《论汉墓画卷中的伏羲女娲神话》一文指出:“工匠们在施展发明创造的时候,有时也是漫不经心的。例如,在一些豫鲁画像中,赋之规与女娲之矩的构成往往是颠倒的,即女娲之规与赋之矩。由于这种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分散性,可以认为是创作过程中的忽视和随意性。”两位学者持有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以推断,画像的直接制作者——工匠,可能是造成画像与古籍记载差异的直接原因。

汉代的石雕人无知,无权。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卖苦力吃饭,是有规模的平民。与普通平民不同的是,他们除了能够雕刻图像之外,还必须在名单上和图片旁边的墓碑上雕刻铭文,这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文笔。但是能够雕刻某些单词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多有教养。他们不完全了解古籍中的历史故事和上层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经常出错。例如,滕州汉画馆的一幅石像上的鱼车图像旁就列有“董王巩”。在汉代画像石中,骑鱼车的通常是河伯,董通常有偶像般的构图,与西王母相配。这份名单的标题显然将贺博误称为董。

沂南北寨画像石中,也有混杂的图像和列表,说明石匠的文化水平不高。北寨村的画像石雕刻精美,技艺精湛。中房北墙东段上部,两名武士伸手去拿高手豆上的桃子,说明了两个桃子杀了三个文人的历史故事,但名单上的铭文却刻着“凌相如”和“孟本”。这个列表的标题与画像的内容无关。孟奎是时代的人物,蔺相如是秦昭王时代的人物,蔺相如做秦的时候,孟奎已经去世了,他们没有见面的机会。可见石匠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志》中指出画家缺乏历史文化知识。“他引用了吴道子的画《钟繇》“刚戴”和颜的画《王昭君‘已戴帽’,但‘不知始建于晋,帽盛于国’。”可见,不仅是平民出身的画家,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对历史文化知识都了解不够,更何况是以手艺为生的石匠和画家?

画家对文化知识的内容认识不透彻,导致伏羲女娲规则的分配不严谨。古籍代表社会上层文化体系,图像代表工匠改造的民间文化。伏羲女娲与规则本身有严格的阴阳分配规则,但在画像中表现为,有时伏羲掌握技术资源网络的规则,女娲掌握规则,有时女娲掌握规则,伏羲掌握规则,甚至出现更多混乱的情况。古籍与图像表现的不一致,是由于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在交流转化中的失误。

婕妤

规则是画圆的工具,瞬间是画方的工具,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家家户户都在讲道理讲规则。儒家以规则为教,法家以规则为治,道家超然于外,解释规则有用无用。汉代画像石也画它们的图像,看着用着很重要。可以说世界上是有规则的,所以我们知道“凡事都有规则”。

伏羲女娲的规整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符号的符号性,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人文能量和科学能量。在邹鲁的福山文化圈里,涌现出大量伏羲女娲的规则和瞬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幻想与科学理性能量的融合,表明邹鲁地区是文化高地和技术高地的标杆。特别是先秦以来,邹鲁地区应该是世界文化科学史上的文化轴心,以规为教,以规为规,以规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