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 0评 / 0

锡伯族西迁(乾隆谕旨下的锡伯族西迁史)

在新疆伊犁伊犁河南岸,有一个县叫查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当地的重要居住民族之一锡伯族是清朝乾隆年间西迁至此的,为何要从东北迁徙至此呢?让我们进入当地的锡伯族风情园,一探毕竟。

锡伯民俗风情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部6公里处孙扎齐牛录乡内,是一个以靖远寺古文化遗址和展现锡伯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民俗风情园,锡伯族悠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形成了独具作风的旅游特点,但最让我感兴致的是他们从东北西迁至这里的一切。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涯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实质上的不同。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在伊犁惠远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境广褒土地涌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经伊犁首任将军明瑞请奏,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勇敢善战并理解农业生产技巧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在征集锡伯族官兵西迁新疆之前,清政府先后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处调遣官兵驻防伊犁,又调遣绿营兵进驻伊犁,但伊犁首任将军明瑞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足以防卫广袤的新疆,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决议“从盛京所属各城,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1020名,眷属共计3275人,西迁至新疆伊犁,进行屯垦防卫,在举世罕见的男女老幼几千人的长征队伍中,还有一大量不愿与骨肉分别而随队前往的其他亲属,据记录,管带人员查明未注册追随而来的闲散亲属共有405名。

据史料记录,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眷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带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域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集合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凌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眷,告别了故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难跋涉,达到新疆的伊犁地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风情园内的靖远寺,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庙中较有影响寺院之一百思特网。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化掩护单位,百思特网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全部寺院对称成比例布局的殿阁、楼台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各尽其妙,全部寺院组成了一组宏伟壮观、协调统一的古建筑群,靖远寺是一座中原文化融会于祖国西北边境的缩影,充足体现了锡伯人民的建筑艺术,而且是锡伯族与各兄弟民族守卫边境、保护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

风情园内有历史馆、民俗馆等室内展馆,用以展现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在历史展馆内,你会懂得这个民族的历史演化,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的“一个勇敢的民族,发明了一个巨大的传奇”的“大西迁”,这会让你由衷的对他们肃然起敬。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西迁节经国务院同意列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光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思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聚餐,杀猪,吃高粱米饭,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豪杰事迹,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豪举,畅叙守卫祖国西北边境的事迹,怀念离别的骨肉同胞。

从这里,你会看到当时的西迁路线:沈阳—彰武台边门—辽通.—开鲁—阿鲁克尔沁—西乌珠穆沁—东乌珠穆沁—右翼后旗—中前旗—车臣汗旗—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布尔津—和布克赛尔—察汗鄂博—百思特网额敏—博尔塔拉—巴尔鲁克—伊犁惠远城—察布查尔县。

据记录: 当西迁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积雪熔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进,连日期待。水退无期,只好取道绕科齐斯山而行,这时口粮已所剩无几,马、驼倒毙甚多,在食粮缺乏、畜力不足、途径艰险、行军极度艰苦的情形下,管带协领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将军请示派人前来救济,一面率领官兵及眷属采集野菜充饥,持续前进,在6月,两队与前来救济的人相遇,领取到救济物质后持续赶程,终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7月抵达伊犁,成功地完成了西迁的巨大过程,长途的艰苦跋涉,使这支宏大的队伍减员不少,但在途中还出身了婴儿350余名,清政府原规定西迁3年达到,由于锡伯族军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仅用了1年零3个月(其中包含在乌里雅苏台休整7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达到了伊犁,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豪举。

事实解释;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有一个人口不多却分居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域的古老民族——锡伯族,他们当中的一支人马历史上曾经从中国东北的辽河迁徙至最西(原创版权www.isoyu.com)北的伊犁河,万里跋涉,留下千古绝唱。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迁徙很多,原因是由于战乱、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但锡伯族的西迁却是受命于朝廷,肩负着屯垦戍边的艰难义务,并且很好的完成了历史豪举。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了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前锡伯族家人生离逝世别的集会辞行;有了西行万里漫漫迁徙路上5000余人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的艰难卓绝和感天动地;有了前后一年多时光在这条路上出身的400多锡伯族婴儿以及这些婴儿们生生不息的后代;有了锡伯人历时六年徒手开凿百公里河道引来伊犁河水使伊犁河南岸的茫茫荒野变成万倾良田的屯垦戍边豪举。

锡伯族的西迁,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伍,而且途径险阻、气象多变的情形下进行的,忍耐着长途跋涉中的艰苦困苦,日夜兼程,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以倔强的毅力终于达到目标地,用行为和事实彰显了一心效命国度的锡伯族军民的历史功劳,也为新疆的和安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关于作者:青青子衿皎月,中国旅游摄影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搜狐、新浪、网易、腾讯、凤凰、今日头条、一点消息专栏作者,乐途网旅内行及专栏作家,用文字与图片的方法分享旅途中的点点滴滴的美妙,以及在行走中对性命存在的感悟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