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谁(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 0评 / 0

唐宋八大家是谁(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近日延期至3月底。本次展览首次用文物讲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虽然疫情阻止了大部分观众参观展馆,但并没有阻止人们对它的关注。更有甚者,VR数字展厅同步推出,让人们随时随地观看展览。

书法、绘画、古籍、碑帖、陶瓷等作品(组)共115件。都聚集在这个展览中,其中有宋代的《仿顾恺之洛神赋》、北宋的的《瑞和图》、东晋的《佚名》的《颂卷》、北宋的欧阳修的《行书谱图序稿》和《诗卷》、明代的《行书谱图》虽然都提到了唐宋八大家,但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他们的文学作品,因为他们都以散文著称,共同构成了古文活动的核心力量。事实上,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大多具有画家、学者等多重身份,所以展览中的很多文物都出自八大宗师之手。它们与更多文物的有机结合,使人们构建起一条一步一步改变风景的展览叙事线,让人们看到唐宋八大家的官话笔墨色彩和家国情怀,领略雄盛唐、雅盛宋的风范,感受千年文脉。

欧阳修《行书谱图·诗卷序稿》

【国宝引领风华时期】

宋代“仿顾恺之洛神赋图”符合唐宋八大家“师法古道”的一致追求;1112年,北宋惠宗完成了《瑞河图》。这一年,苏辙去世,从而宣告了“唐宋八大家”的终结

在展出的众多文物中,宋代的《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和北宋的惠宗《瑞河图》堪称国宝,尤其引人注目。看起来,他们似乎和唐宋八大家没有那么显著的关系。其实这两幅画所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融合与延续,也是引领观众走进文人艺术的绝佳范本。

《洛神赋》是三国才子曹植的代表作。它用浪漫的笔法描绘了洛神的绝色之美和人与神的迷蒙之情。然而,文字总是不如图像直观生动。于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将水墨涂抹,使这种不朽之情跃然纸上,流传千古。因为用形式描述上帝的方法的奇妙运用,原作的诗意才能在画面中准确地展现出来。乾隆皇帝视其为珍宝,在书的开头写下了“妙入登顶”几个字。如今,原画早已失传,廖波收藏的复制品尤为珍贵。它不仅具有“金代存真”的风格,而且是宋代唯一一部以绘画形式记载的赋。在这部作品中,将汉赋、金画、仿宋、明跋、清诗、篆刻等诸多艺术元素融为一体,既展现了优秀作品的纵向传递,又符合唐宋八大家“循古而行”的一致追求。

相反,瑞和图是文学与艺术横向兼容的体现,在宋代以前,中国画很少出现字行。似乎深怕破坏观感,即使艺人签名,大多都是小而隐蔽的。它们写在角落里或者藏在后备箱里,让人找起来挺好玩的。宋徽宗不遵守规则,但他想玩一些不同的东西。有一次,他看到宫殿上有一群鹤在飞翔空,立刻画出了这个具有吉祥寓意的奇观。与普通花鸟画追求“一叶几羽”的地方魅力不同,这幅画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用明亮醒目的色块突出白云下宫殿的壮丽与美丽空。除了绘画之外,赵霁还以其独特的瘦金身写下了自己的应景诗,构成了诗画之美。这既是唐宋时期文学运动演进和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文人画后来在技术资源网络中“诗书画印”的雏形。

巧合的是,瑞河图完成于1112年,也就是苏辙去世的时候。唐宋八大家中,他活得最久,也是最后一个说再见的。他生命的终结宣告了古文活动的停止,但很快“八大家”的称号就逐渐确立并流传开来。南宋的吕祖谦在编纂《中国古代文学的症结》时,对这八人的血缘关系或师承关系进行了明确的梳理,目的是收集他们的作品,以表明唐宋散文与秦汉散文是完全不同的。基本上,明初就选编了《巴先生文集》,使“唐宋八大家”的提法广为人知。因此,用这幅画来领导文物展览也是合适的。

宋代仿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一部分

【汉模标注体被质量】

韩愈楷书的题名在东晋曹娥词卷的心顶,这是今天仅存的韩愈墨迹。潇湘竹石画是苏轼的一幅稀世名画。

唐朝的八大宗师,境遇不同,地位不同,韩愈甚至比苏辙大271岁。之所以被后人拿来比较,主要是基于共同的文艺追求:讨厌修辞、气质、对仗等外在情境的过度雕琢,强调简约、自由、明道。因此,这些文人的作品虽然风格和个性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体现出文学与品质的结合与和谐,也可以体现出古为今用的历史传承。

从这次的书法展品来看,上面提到的先贤墨宝,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东晋词集》是李至楷阶段中国书法的一部杰作,有专家认为是王羲之的真迹。特别尴尬的是,书心之上还有韩愈的楷书书名。这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韩愈的墨迹。其字迹端正朴实,可见书家崇古人,为人刚正。而《行书·诗卷序稿》是欧阳修的日常稿,其中有很多改动和圈点,但却体现了书法家的修养和艺术产品。整部作品冷静自然,不失规律,文笔文辞自然,不做作。作为宋四家的领袖,苏轼的书法成就自然高人一等。《洞庭春颂》《中山松老颂》《洋县帖》都是苏式行书的佳作。虽然是东坡在技术资源网后期的作品,但更吸引人的是看到“老板越来越接近自然”的魅力,有着洒脱优雅、恬淡格调的魅力。至于韩愈罗池寺碑,更以“三绝技”著称,因为它是苏轼的书法,写韩愈的文章,讲柳宗元的仁政。这种楷书反映了模仿唐朝的印象,构成了一种浑厚古雅的氛围。而且,三位大师的文学、艺术、生活的融合,也能更好地体现出他们一贯的巧拙、文艺并重的取向。

《潇湘竹石图》作为苏轼难得一见的画作,也是难得一见。这幅国画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几座远山,两块岩石,几根薄竹,但它的笔法和内在能量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时至今日,提起中国古代书画的关系,人们常常引用赵萌《枯木竹石图》中的诗句:“石飞如白木,竹写要八法成。如果有人能知道这一点,重要的是知道绘画和书法是一样的”。其实早在苏东坡的笔下,用飞白画石、用八字写竹早已有之。正是这种技巧的巧妙运用,出现在潇湘竹石画中,也印证了其“竹在胸中”“心手相应”的文艺观。这也是对脱离现实、炫耀技能的否定。而且,与宋徽宗“四绝”的出现相比,苏轼的这幅作品更有文人画的内在能量和厚道。绚丽的色彩、娇艳的外表、逼真的模仿、求真的追求,被空精神之美、优雅与简约所取代。以情抒怀、以景画心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写意的成熟和发展。因此,邓拓曾评价这幅画:“风华气绝...这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他们舍不得离开。”

苏轼《潇湘竹石图》

【意韵穿越千年文脉】

南宋石矛唐峰图将《诗经》的内容变成了一幅可观的图画。这种由散文和诗歌构成的优雅和空的精神美,明显模仿了欧阳修、苏轼等文人的趣味。

对于中国技术资源网的经典文艺来说,唐宋八大家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期,更不在于他们亲手写的作品。它们代表了一致的审美趣味。本次主题文物展的展品中涌现了许多其他艺术家的杰作,因为它们也是从刘汉的学习和苏三的遗产中传承下来的。

一方面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等的诗。,都成为后来艺术创作的主要素材。此次展出的优秀书法作品有:宋孝宗赵昚曹彰苏轼的《后赤壁赋》、蔡襄楷书欧阳修的《金殿记日》、赵孟頫行书苏轼的《姜妍江逝诗》、王安石的《古诗四首》、文徵明行书欧阳修的《醉亭记》、朱允明楷书苏轼的《东坡游》、齐君造楷书韩愈。这些墨水有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面孔,但它们都在试图用线条和墨水来诠释原作的意义和意义。另一方面,八大宗师的形象、苦难、性格也能催生出原创的文学作品。比如明代仇英的《赤壁图卷》就展现了苏东坡与友人泛舟、夜游赤壁的场景。除了《赤壁赋》的怀旧、孤独和欢快,画家似乎融入了他温柔宁静的心情。在展厅门口,清人绘制的唐宋八大家半身像,也结合八人所处的时代和身份,生动地刻画了八人独特的能量和气质。

仇英的赤壁绘本

唐宋文人积累的书画技法、艺术品格和思想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本次展览分“千年书写”“道德决断”“家国情怀”三个板块,全面凸显唐宋以来中国文脉与内在能量的延续。比如南宋的《图》就把《诗经》的内容变成了一幅可观的图画,有的诗,马的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由散文和诗歌构成的宁静、空的精神美,显然是对欧阳修、苏轼等文人趣味的模仿。此外,南宋的《清夏芙蓉镇》和清代王的《西湖十景》都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杭州山水的美景。两部作品色彩淡雅,简约复杂,屏幕上有许多空白空间,呈现出动静结合的不同趣味,带来虚实相生、疏密交替、场景融合的现实。这种抒发山河情怀、以画写心、对道家思想豁达的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风格,也展现了古代文人一贯的传统文化能量。在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比较中,充分体现了唐风《宋韵》的演绎和演变,也能给现代人更多的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