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族?(中国历史上十大少数民族)

/ 0评 / 0

中国有哪些民族?(中国历史上十大少数民族)

中国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长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域为中心开端涌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度,到了汉代通过文化融合使汉族正式成型,后来历经多次民族融合和朝代更迭。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这其中有十个民族影响最大。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哪十个少数民族?在这十个少数民族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柔然族,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东胡后裔“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有勇无谋凌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从属于拓跋部,重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邻近的部落组成联盟。 记录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传说柔然始祖名郁久闾(3世纪后半叶),子孙采取始祖之名的郁闾为氏。4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

柔然族5世纪至6世纪中游牧于蒙古高原。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以刻木记事。最盛时代,权势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柔然汗国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百思特网山南路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融会了其它民族成分。

5世纪至6世纪中游牧于蒙古高原。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以刻木记事。最盛时代,权势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九、古羌族

民族概况: 我国的羌族重要散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应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慷慨言,除茂汶县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历史悠长,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域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会,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元明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土官治理处所,清朝实行改土归流,以流官取代了土司政权。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权势侵入羌区,与官僚、军阀、地主相勾搭,残暴地压迫剥削羌族人民。

八、南诏:南诏是唐朝西南边疆的一个壮大处所权势,是白族人树立的政权。它对唐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唐书突厥传序》曾记录说:“唐与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对抗者有突厥、吐蕃、回鹃、云南是也。”云南即南诏,南诏又是在唐朝的培植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南诏与大唐之间有着极为奥妙的关系,相互间恩怨和战,前后阅历南诏13代王,近300年,在13个王中有10个王被唐朝加封,然而抵触和战斗也不断涌现。

隋末唐初洱海地域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离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离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百思特网、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撑下,南诏先后驯服了西洱河地域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域。

在南诏,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等族群共同生涯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来往中,相互交换,相互融会。 

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凡徙二十余万户。河蛮与西爨同为白蛮,徙居永昌,可以增长南诏的实力。西爨驯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百思特网爨故地。

七、吐蕃

古代的吐蕃都城在今西藏拉萨市。吐蕃的疆域到达极盛的时候,西起葱岭与大食交界,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白史料记录的政权,松赞干布被以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集成壮大权势,逐渐走出封锁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涌现勃勃活力。本来各自为政、疏散孤立发展的局势被转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来往面扩展,推进了藏地语言及全部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强大。

六、契丹族的来源,先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天的西拉木伦河,为西辽河北源)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天的老哈河,是辽河西源西辽河上源)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老哈河、西拉沐伦河,是契丹的母亲河。

契丹族简介: 古老的契丹族源于更早的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原意为镔铁,以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倔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力。中上最早关于契丹族的记录始于公元389年,那是一场战斗,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败后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没那么远吧,应为大兴安岭北部),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

而南柔然回避到今天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域,那里成为了这部分柔然人的避风港和变身契丹再次突起的摇篮。契丹在这一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情势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涯。此时契丹的八个部落的名称分离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

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再次走向结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期。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现牢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扬,至今国外有些民族或国度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契丹给中国大地留下了坚实的印记。

五、突厥是历史上活泼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域的民族团体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域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主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

745年,唐朝与回鹘攻灭后突厥汗国,东突厥诸部或者在战斗中灭亡,或者融入回鹘,或者融入唐朝。唐朝灭西突厥以后,原西突厥汗国所属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等部落也活泼于中亚地域。突骑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大起了重大作用,葛逻禄则在唐末以后的中亚历史中扮演主要角色,与回鹘树立喀拉汗王朝。

四、匈奴是中国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域。秦末汉初,匈奴壮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逼,并掌握西域。在汉武帝前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在汉武帝晚年,匈奴击败汉军,重新掌控漠北。在汉宣帝时代,匈奴决裂,五单于争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公元前36年,西汉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决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顿在河套地域。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漠北又产生蝗灾,北匈奴开端“大乱”。

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记《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代树立了前赵政权。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树立了胡夏政权。 匈奴干扰了当时的中国,《史记》《汉书》均有记录。近代西方历史学家一般以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爱好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游牧民族。

三、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权势逐渐强大。西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树立包含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著名的兵器。檀石槐逝世後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代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树立政权。特殊是拓跋部於5世纪中树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馀年,并竭力促使鲜卑人汉化。内迁的鲜卑人则逐渐转向农业并与汉族融会。

二、蒙古族(西里尔字母: ),是重要散布于东亚地域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度也有散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以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域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尽管这种生存方法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记。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拟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汉文译写则始见于元代文献。“蒙古”意为“永恒之火” 或“永不熄灭的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也有人以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关于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现代、当代多数学者以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含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著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史记》记录:“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涯。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办的忽里勒台被推荐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树立了大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地域第一次涌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壮大、稳固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度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域,概称为蒙古地域,此地域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代(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树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树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含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度的行省建置。

公元1368年,元朝消亡,残余力气退居蒙古草原。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负。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树立了臣属关系。

女真树立后金政权(1636年后金改为清)后,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驯服。1644年明朝消亡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整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一、女真(女真文转写:juen),或女贞与女直,国内多数的史家以为可能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代称为挹娄,南北朝时代称为勿吉(读音“莫吉”),隋至唐时代称黑水靺鞨(靺鞨二字的读音,第二字读jie),靺鞨和勿吉的读音应当是一样的。辽至金时代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直到明朝时代仍然自称为女真,至今也有自称为女真族后代至今,并以为与满族不同,近些年冒出来很多人声称满族不是女真的后人。“女真”一名最早涌现于唐初。“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野人女真好像也称为东海女真,或者东海野人女真。

女真族名起源,查史书,《金史世纪》记录:“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读音也是和勿吉差不多。勿吉古肃慎地也,这里说得很明确,地区是重合的,但是不是同一人群,那就不必定了,不好说了,说不准了。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由些看出,朱里真是宋早些时候的女真汉语同音汉字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有的时候也写作女质。女真族一名,最早涌现在唐代7世纪。元朝文献中关于女真族的称谓可就多了,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部女真人的族称,这里有个疑问,不知道阿勒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因为蒙古语中这个阿勒坛词语好像挺常见,俺答汗也被称为阿勒坦汗。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这个诸声名显和宋初朱里真的发音很相近啊。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称之为鞑靼、鞑虏、北虏等,其部队被称为虏兵,这是泛称了,蒙古是正宗的鞑鞑,汉人统称北方强族为鞑鞑。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宣布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的名称正式涌现,女真的名称淡出历史舞台。

女真是中国古代生涯于东北亚地域的古老民族(原生涯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域),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也就是南支。中国传统史家多以为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 公元2至4世纪时代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代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树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地域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施“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域,而汉人逐渐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会。

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改族名女真为满州族。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4年,满族树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