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史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评 / 0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史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毕生:汉语中的“毕生”跟“毕生”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但是,在语义着重点上有所不同。

“毕生”着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涯、婚姻、好处、职业、职务、权力等方面。所以,在汉语中常说:“毕生之计”、“毕生大事”、“ 毕生保修”、“毕生不孕”、“毕生残疾”、“毕生保险”、“毕生声誉教授”、“毕生不娶”、“毕生不嫁”等。

“毕生”则着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事迹等方面。例如:“他毕生都为核工业斗争”。

恕:仁也。会心兼形声字,从心,从如,如亦声。本义为恕道,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谓“如心”。

古籍中关于“恕”的说明还有《孟子》: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声类》:以心度物曰恕。《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墨子经上》:恕,明也。

恕也作动词用,表现宽恕、原谅,如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以为不能接收的语言或者行动,就不能用这样的语言或者行动加于别人。

该句在《论语》中涌现过两次,最早是周礼的准则,后受到儒家始祖孔子的极力推重。

也就是,你请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请求才会意安理得;通俗懂得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请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置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该以看待自身的行动为参照物来看待他人。

人应当有宽广的胸怀百思特网,待人处事之时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勿心胸狭小,而应宽巨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损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整理。

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应当保持这种原则,这是尊敬他人,平期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而施于人。

500年后,耶稣给他的门徒讲了句话:“Do百思特网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这段话出自新约圣经(the New Testament)的路加福音6章31节,其中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光不同,地区虽异,但圣心相通。

1961年4月1日,一个画家以此为题材画了一副画,画名是“the Golden Rule”(金科玉律)。

该画作后被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购得,于1985年结合国成立40周年时,捐赠给了结合国,该画一直挂在结合国总部的走廊上。

该画提示各个结合国成员国,在外交国是中,也应当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金科玉律,遗憾的是,美国始终都没有把这句话落实在行为中来。

全文懂得为: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毕生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都认为不好的语言或者行动,就不能用这样的语言或者行动看待别人。”

“恕道”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恕”常和“忠”合称,尽心竭力谓之忠,以己量人谓之恕。不偏不倚,忘我无愧就是忠。将心比心,宽以待人就是恕。

忠是对内,不违反良心、初心。恕是百思特网对外。毕生奉行忠恕思想,就接近“仁”了。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意为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思想贯通起来。这个根本的思想是什么?孔子没有明说,弟子们问曾参,当时刚刚20出头的曾参说“忠恕”而已。

曾参懂得准确了吗?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辩,从本文可以根本肯定,曾参的懂得是非常精确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而“忠恕”就是仁义的基本,是可以毕生奉行的,没有忠恕观,谈何行仁义?《礼记中庸》有云:忠恕违道不远。

“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赖,“恕”则能处置好与朋友的抵触、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还须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唐太宗与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逝世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逼自己的父亲退位而得来的,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但是,李世民在位期间,施行重贤任能,虚怀纳谏,君臣关系共治,宽刑简法,缓和社会抵触,开放的民族政策,完美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等,使他成为一代明君的范例。

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便明白说出自己的君道观念:“朕经常思谋,个人祸患,常非身外之物所致,而是因为人的愿望害了自己。倘若贪于佳肴美味,陶醉歌舞美女,被愿望所带动,国度便会因此废墟,百姓也会大受侵扰。”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夏天,唐太宗住在低矮潮湿的皇宫里,大臣都奉劝他改建。太宗摇头说:“朕富有四海,处置事情都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游览欣赏池台,老百姓都不会愿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乏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

唐太宗如此严厉请求自己,各级官吏因此上行下效、劝谨奉公,王公贵族乃至大姓富豪也不敢胡作非为、盘剥细民,人人衣着朴实,民风简朴。

如此数年后,人民不再遇到盗贼,牢房常空空荡荡。从长安到镇南,自山东到东海,都不必担忧路上饥馑。贞观年间之社会繁华稳固到这样的水平,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民族问题上,唐太宗采用了以德服人、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使周边少数民族仰慕依靠大唐,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以中央开明民族政策而对四夷发生的凝集力和感召力,两者有机联合则远人自服。从出土的文物可以判断:当时的长安是个国际大都市,世界的中心,各国不同肤色的人民都集合在长安,或留学,或为官,或经商。

相形之下,唐太宗的妃子兼儿媳妇武则天就没那么善良了。武则天通过非常手腕登上皇帝宝座后,担忧大臣反对自己,她为除掉这些人,稳定帝位,下令开全国告密之风尚。

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告密资料如雪片般飞来,搞得人人自危,大臣们连私下说话都担忧受怕。

有了告密材质后,总要有人审查,武则天任用了一批酷吏,他们个个残暴,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严刑逼供。

被高密的人往往抵挡不住,便胡乱招一些假口供,害逝世了无辜的人。这些官吏之中,最残暴的就是周兴(进士出生,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和来俊臣(无赖出生,擅长告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两个。

他们手下养有几百个流氓,专门告密。只要他们以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处所告密,并且假造证据。

有个正派的大臣对武则天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大多是冤假错案,还有人诡计离间陛下和大臣的关系,不可以不郑重。但是,武则天听不进这种奉劝,告密风尚越来越盛。就连武则天的心腹,也有被人告发谋反而被杀掉的。

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逝世的某案犯同谋。武则天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让他负责这个案件。

说来也巧,密旨送达的时候,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吃酒,边议论案件。看完密旨后,来俊臣有些头疼,他知道周兴的为人,是不会轻易招供的。

于是,来俊臣不动声色地把密旨放起来,仍然笑着对周兴说:“最近抓住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诚实交代,您看怎么办呢?”

周兴拈着胡须,奸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方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后,连连夸奖说:“好方法,好方法。”他一面说,一面叫公差去搬一口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全部大厅的人都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异,来俊臣站起来,拉长脸说:“接皇上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诚实招供,只好把你请进这个大瓮。”

此时的周兴方知中计,悔之晚矣,只好乖乖招供。据其口供,理应逝世罪,可是武则天想,周兴究竟为她出过不少力,再说他是不是真的谋反,令人疑惑,所以就赦免周兴的逝世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去。

但是周兴作恶多端,在流放路上就被人暗害了。因为武则天的信赖,来俊臣胃口愈来愈大,想独掌朝廷大权。

他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女儿太平公主实力大,索性告到他们的头上。可是这次他没能得逞,反对他的人愈来愈多,武则天只好下令将其处逝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蓄意害人的人,没有践行孔子的这句话,毕竟以害自己的成果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