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图书馆(一个私人图书馆一个放满老物件)

/ 0评 / 0

个人图书馆(一个私人图书馆一个放满老物件)

前几天,富阳人的朋友圈都在转发陆人淼一家的故事。作为2017年度省级“最美家庭”,陆人淼一家正在参与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的社会化推举运动。

而在富阳区东洲街道,陆人淼早已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已经50岁的他学历不高,初二时就辍学打工,他干过泥水工,卖过猪肉,也当过保险客服,独独没有做过教师,但来交往往的人都会亲热地喊他一声——“陆老师”。

因为在他的农家小院中,有两座向大家免费开放的“黄金屋”,一个藏着5000多册书,一个摆设着100多件几近灭亡的老物件。而陆人淼就是那个为村民们寻书、借书,(原创www.isoyu.com版权)并答疑解惑的热情人。

投入15万元

他开办藏着5000多册书的私人图书馆

每逢平日薄暮和周末,位于陆家浦村的这个院落就百思特网会敞开大门。穿过花草相间的俏丽庭院,挂着金色牌匾的“人淼阅览室”映入眼帘:4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清洁整洁,左侧立着三排铁书架,名著、故事书、历史书、林木栽培指点书、少儿读物等分门别类地排列在上面。书架旁是几个玻璃书柜,连环画、报刊等整齐地安顿在这里。从中拿一本书,坐在右侧的长书桌上,环顾四周,你还会看到墙上挂着名人画像,俨然一副小型图书馆的模样。

这间小小的书屋,藏着5000多册书。其中,有陆人淼收藏了许久的1500余册绝版连环画,这些都是上世纪60到80年代的小人书,如成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让村民们从中打捞童年的幸福与快活;有他搜寻了很久的乡土文史,包含富阳的民间故事传说,关于富阳的战斗或名人的历史书,以及富阳县志、富阳市志等,让村民懂得富阳的历史与文化;还有从1993年至今共20余年的《富阳日报》,全体装订编号,供村民查阅资料。

“我建这个书屋就是想便利大家读书,所以平时会依据村民的需求定期换书、添书。”陆人淼告知记者,“由于村里距离百思特网城区比拟远,平时村民们想借书、看书很麻烦,去一趟区图书馆来回要2个小时。”

也正是因为这样,20百思特网14年初,陆人淼萌生了成立书屋的想法。“我和我父亲一样,都爱好看书看报,家里的藏书少说也有几百本,就想分享给大家。”说做就做,陆人淼立马带着这个想法前往富阳区图书馆追求赞助。令他惊喜的是,图书馆很支撑,还向他增援了700册书。

经过7个多月的改革,在陆人淼的院落屋后,本来的养猪棚演变成了书香四溢的“人淼阅览室”。“除了图书馆增援的书,还有我收藏的绝版连环画和文史类书籍,也去书店专程购置了一些,当时一共1000多册。”购置图书,添置书架、书柜、桌椅、空调,前前后后,为了这个阅览室,陆人淼花了近15万元。

为了便利村民借阅书籍,他还专门在门外挂上了一块牌子,写着书屋的开放时光和自己的电话。“因为平时要上班,通常是周一到周五晚上5点到8点开放,周末就从早上8点开放到晚上8点。如果遇上特别须要,对方可以打电话接洽我。”

开馆三年

它成为富阳活泼的图书流动点

“人淼阅览室”就这样不间断地开了三年多,这间书屋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有时候,一天会有二三十人来看书或借书”。这其中有街坊邻里,也不乏有东洲街道以外的人。

“不少人遇到了找不到的书就会想到我,不认识我的就会托陆家浦村的朋友来我这里借书。”陆家淼说,“也有很多我这里没有的书,那我就会去区图书馆或者各地书店帮对方寻找。”

两年前,木匠师傅陆延生因为找不到一本有关仿古桌椅制造的书,就接洽了陆人淼。为了这本书,陆人淼四处探听,专程去杭州市图书馆为他借了回来。“后来,参考书上的样式,我制造出了一批仿古桌椅,受到了不少人的爱好,也卖出了好价格。”陆师傅笑着说。

如今,人淼阅览室已经成为“富阳区图书馆的馆外图书流动点”,而每隔六个月陆人淼就会去改换一批新书回来。“一般养殖种植类书籍来看的人比拟多,我就会多拿一些。”陆人淼说,“村子很多人都种植葡萄等农作物,遇到了病害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置,很须要懂得这方面的知识。”

这么多书让村民随便借阅,不会担忧书会丢吗?陆人淼告知记者,起初为了让借还书更明白,他曾制造过“借书证”,每次最多借阅两本书。但时光久了,陆人淼发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没有办理借书证的村民也会按时来还书,并且还书的时候还会带上几本自己的书赠送给阅览室。陆人淼欣慰地说:“后来‘借书证’就撤消了,而我这里的书也没少过,反而越来越多了。”

收集10余年

他建成有100多种老物件的农耕文化馆

“腹中有诗书气宇自华丽,心内藏典籍谈笑皆珠玉。”这是“人淼阅览室”大门一侧牌匾上写的文字,字里行间吐露着主人对文化的神往。由于家境清贫,又身为三兄妹中的大哥,陆人淼在读到初中二年级时就辍学打工了。或许正是因为对知识的盼望,他比常人更加珍视书籍和历史的价值。

除了满屋子的书,过去的十几年里,陆人淼也珍藏了很多记载历史的老物件。“有些是祖上传下来的,我就好好放着;有些是村民们造房子或搬家时丢在一边不要的,我认为惋惜,就花点钱买了回来;还有些是听说别人家有的,我就专程跑去收集了回来。”

2016年,陆人淼将这些老物件聚集在一起,投入了近10万元,又开办了一个小型农耕文化馆。如今,这个文化馆里已经摆设了100多件“宝贝”。其中,有古代的食粮加工工具,有传统的手工纸生产工具,有草鞋编织工具,也有不同年代的各类生涯工具,年代最久远的要数五六百年前的青石脚盆。

而它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陆人淼花了很多工夫找齐的,有的要四处探听,有的要跋山涉水去很远的处所,有的重达400多斤,有的破损严重,要花钱请木工师傅修复。陆人淼说,自己不清晰这些老物件的珍藏价值有多少,也不在意它们是值钱还是不值钱。“我只是想把祖先用过的这些东西整合在一起,展现给大家看。因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

开馆不到两年,这个小型农耕文化馆已经迎来送往了一批批参观的学生。“大概一共有五六千人来过,特殊是寒暑假来的人比拟多。”

“这是木砻,它能把稻谷变成米;这是石磨,它把米又变成了粉。”孩子们一来,陆人淼就一边操作演示着,一边给他们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每天东奔西跑地找书、找老物件,消费这么多精神和时光,值得吗?陆人淼有些庆幸地答复记者,“以前空闲的时光很多,我会打牌,也会输钱,但现在,不仅能帮上别人,我自己的生涯也变得丰硕而充实了。”

陆人淼说,等再过几年自己退休了,才是这座书屋和农耕文化馆的“黄金时期”。“那时,我就可以全身心肠去打理好它们了,以后会源源不断地弥补新书籍和老物件,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把它们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