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差异?)

/ 0评 / 0

古琴与古筝的差别(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差别?)

其一,两者形成时期上的差别

古琴: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百思特网他乐器的总称差别,改称为“古琴”,是我国前史最悠长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代就已风行的乐器, 琴的创制者有"昔宓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用尽信,但却 可看出琴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前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录。 古筝又名"秦筝"。早在战国的时候筝就现已风行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区域逐步传播到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各具浓郁当地特点的门户。筝的起源重要有四种说法:说法一、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说法二:筝筑同源说: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载,根据东汉应劭《习俗通》的记录,『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说到『筝,鼓弦筑身乐也』。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变更而成的,史载:汉应劭《习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其二,形制上的差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标记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当地”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潢以金玉的圆点来标明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进化演化而来,史书记录,最前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标记金、木、水、火、士,周文王为吊唁其逝世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长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加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古琴的构造颇有标准讲究,详尽分类有琴额、岳山、承露、起项、琴颈、琴肩、琴弦、徵位、琴腰、龙龈、冠角(焦尾)等。古琴演奏的时光越长,琴音会越圆润、淳和,若长时光搁置不弹而一朝捡起,其声音会复生而相形见绌,所以有人说古琴善通灵性,就是指此。

古琴常见的造型有宓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重要差别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而不同。琴漆的断纹是古琴时期久远的标记。古琴由于长时(www.isoyu.com原创版权)光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断等,有断纹的琴,其琴音清淳、百思特网清澈,外观英俊,所以更显贵重。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晚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时期为21弦,近年也有增长到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归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造工艺与结构上来说,2021-09-29 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差别。目前古筝的统一尺度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大都选用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贵重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良,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前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区域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品种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其三,音域、音色、体现力上的差别

古琴虽只要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凭借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能够演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拙而典雅,体现力富有内涵,反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个人感到在艺术体现上归于适意类。

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能够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浑厚俏丽,动人动人,体现力丰富而形象。

其四,曲谱上的差别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後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重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归于指法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门户上的差别

古琴的门户重要按地区分: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中州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武夷派、虞山吴派、管派等。 古筝分为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门户。

目前古筝的统一尺度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大都选用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贵重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良,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前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区域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品种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其六,演奏方法上的差别

古琴的演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演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能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作风。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

古琴的演奏还有许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讲究,因而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准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由于尘市喧闹,噪杂不静,庸俗又重,故与琴文明精力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贩子粗鄙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行有急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干净身心而穿戴宽松舒适的衣服。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外表,那能力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刚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当地儿,对着自己的小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身形尊敬方好。”

而古筝常用演奏办法选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控制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掌握弦音的修改,以润饰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古筝的传统演奏办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打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应用复调的办法,选用了左右手调换和多声部演奏办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能,使古筝的演奏技巧得到一个打破性的发展。1965年,王昌元胜利创作出古筝曲《战飓风》,《战飓风》的出现,使古筝百思特网的演奏的技巧、技能,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完毕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期,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应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飓风后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进步且丰富了筝的体现才能。上世纪70时期,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发明应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能。并打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情势,创建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迅速指序技法系统",使筝不须修改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修改音阶的迅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本,代表著作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其七,代表曲目

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洒脱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不同版本的曲目共有三千多首、不同曲名的有六百多首,我国史籍记录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977年,美国宇航局为了探究外太空性命,发射了“旅行者号”探测器,探测器上搭载了一张金唱片,意在向有或许存在性命的星球传递人类的信息。金唱片中,就录制了我国已故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当年管平湖先生所用的古琴,是一张宋代古琴“凤鸣”。 古琴的代表曲目多为古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凤求凰》《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等等。

古筝的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秦桑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满江红》、《步步高》、《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