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边塞诗鉴赏要诀!)

/ 0评 / 0

边塞诗鉴赏(边塞诗鉴赏要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涯的艺术反应,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斗有千丝万缕的接洽。因为边塞的生涯是丰硕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普遍,内容异常丰硕。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代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示出来的情调或昂扬或消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标不同,所抒发出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形相当庞杂。比如说,盛唐时代的边塞诗词大多豪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叹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情势大多为古风(斟酌到测验命题应用长篇古风做材质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目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控制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宗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庞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扼要评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示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杰气势,也赞赏了他们以身许国的激情壮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涌现的盼望,也表示出对边境和平的神往;
  “战士军前半生逝世,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穿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百思特网丑陋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斗的控告,也是对和平的盼望与寻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示出参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示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怀念与惆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陡峭,雄壮挺立;或清爽幽雅,缠绵悱恻;或大方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叹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子昂《送魏大参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来出一道练习题:“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述有什么特点?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扼要的剖析。”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述里隐含的杀机,再从全篇上加以把握,体会其宗旨,然后做出如下准确的答复:“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氛围,预示将来剧烈的战役,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愿望,鼓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示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不妨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如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示出宽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感,情感虽然凄怨,但仍不失愿望。全诗言浅意深,感叹深沉,耐人玩味。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年,至今仍然没有休战,多少将士终年征战,“誓扫匈奴不顾身”,多少军人妻子希望“良人罢远征”,却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十五的月亮照在故乡,照在边关。安静的夜晚你也怀念,我也怀念。”明月照在故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精确地表示出他们现在怀念的苦楚,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义无穷。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陈玉兰的《寄夫》,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仔细揣摩之。现即以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庞杂心境?”在斟酌怎样答复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重要门路;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示女主人公心境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准确的答复:“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别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百思特网铸成大错的觉悟与追悔。”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出一道题:“有评论家以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刻而扼要的诠释。”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能力找到准确的思路,做出准确的答复:“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入,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动员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亮。”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别,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接洽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边塞诗鉴赏要诀二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述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拿王昌龄的《参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来说,首句极其活泼地描写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剧烈的战役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勇敢杀敌的激情。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出大漠奇怪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觉得震惊,精力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辽阔的自然气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段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绚丽、独特和诗人的激昂情感。诗人通过对大漠绚丽风光的描写,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拜之情,充斥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力。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情势来写景,用了两个颜色鲜明的比方。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高低交映,只见全部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象三个方面着意描绘,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庞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出道题作做,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这首边塞诗描写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情感基调如何?”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剖析,诗中描写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记一天的辛苦,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婉转的笛声随风飘扬,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症结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剖析出诗人采取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离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讲解,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故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毕竟都飞到了哪些处所。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融合,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准确的答复:“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情感基调是感叹而不哀伤。”
  边塞诗鉴赏要诀三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处所是对战斗场面的描述。战斗是非常残暴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百思特网学的角度斟酌,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述,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取侧面描述。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必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发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斗有关的器物,如旗、鼓、杆、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斗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硕的联想,进行深刻的琢磨,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参军行(七)》来做个分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解释军队为了进步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明,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知人们这支军队毕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氛围,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奇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战场,最症结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富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奇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洁,多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办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扼要的剖析。”答复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斗用的器物,是症结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症结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症结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症结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求的。这就要灵巧应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剖析与研讨,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