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的三层含义)

/ 0评 / 0

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的三层含义)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的三层含义)结局最好的意义(结局最好的三种意义)

你好,我是老余。

圣人朱给我们展示了浏览四书的顺序: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

之所以要先读大学,是因为它筑起了孔府的地基和承重墙,也就是所谓的“三纲八项”。在我们理解了这11条之后,我们再去品味儒生的思想,我们的内心也就有了一个聚集的地方。

《大学》也说:“知道自己的顺序,就会得到捷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先从大学说起。

知道你工作忙,没时间搞清楚,我很努力,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努力把一个3000字以内的问题讲清楚,让你5分钟左右就能看完。

事情很多,但是圣人告诫我们,要以“日复一日,滴水穿石”来学习。

我深以为然。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将作为合作伙伴互相依赖,一起努力。

儒家经典《大学》解读之二

(一)。

我在上一部分说过,“大学”是儒家思想大厦的地基和承重墙,开篇是儒家思想的“三纲”: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第一方案),在于亲民(第二方案),在于至善(第三方案)。”

最后一部分完成了第一个提纲——明明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把剩下的两个轮廓说清楚——亲民和完美。

(二)亲民

朱说,亲民就是在你“秀德”(打磨自己)之后,推己及人,让周围的人也“改邪归正”,变得“有德”。有一种报纸叫新民晚报,也是“新民”的意思,开民智。

我们常说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说商汤说的“你在变新,变新,变新。”每天都比前一天好一点。

所以三个节目第一个节目是“打磨自己”,第二个节目是“照亮别人”,提升自己的修养,进而带动身边的人。

注意,这里的“亲民”不是说教,而是用行为去影响,让自己的行为成为榜样。这就是儒家说的“先以身作则”。

为此,我们来看两个场景:

1.教孩子的时候。

蒙台梭利说,0-6岁的孩子有接受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接受周围的一切。你读,他就读;你赢得王者荣耀,他就吃鸡;你刷泡剧,他就看光头强......

在这一点上,你表现父母的威信有用吗?大部分都没用。不仅没用,他很可能还会撅着嘴说,你能打游戏,我为什么不能?你自己做不到。你为什么要我这么做?

即使你真的是在极其不愿意做的时候被逼着做作业,努力学习,也就是你只要表现得像个恶霸,避免挨打就行了。是不可能学会的。

众所周知,最好的家教方式就是让别人听到,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技术资源网络

如果你在业余时间读书,孩子们也会像你一样读书。作为父母,你是“日新”,你有资格带动孩子“日新”。

所以在教孩子的时候,“大学”早就指明了准确的方法,除了“以身作则”,别无他法。

2.在工作场所。

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如何带动下属的?

例如,台湾省的一个旅馆老板遇到了一个问题:

当他的车和客户的车同时到达酒店门口时,门卫第一时间跑去给他开门,而不是给客户开门。

但是他们公司的价值观是:顾客至上。

当你作为老板,看到员工的行为违背了公司的根本价值观,你会怎么做?

直接训斥?开大会批判重温价值观的重要性?还是以此为契机,让所有员工背诵和测试自己的价值观,最后把测试和奖金挂钩?

这些方法不能说是错的,但总感觉像是病了,找不到病因,感觉像是在挠自己的靴子。

其实就像教孩子一样,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让我们看看这个老板是怎么做的:

1.他没有说任何反驳的话。下车时,他为顾客开车门。

门卫一看,顿时明了,羞愧难当。酒店经理看到老板在做门卫,马上跑下来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有管理好。

老板说,没事。我是酒店的老板,我的工作就是为顾客开门。

2.直到“以身作则”的能量大到影响整个公司才算完。

给顾客开门一次只能影响门卫;

一个小时的车程只能影响一个部门。

如果门开了两个星期会怎么样?

老板就那么站在那里,给客户开了两个星期的门,让全公司都知道大老板在第一线,大老板真的把“客户第一”当回事了。

于是全公司开始反思和改进如何做到“客户至上”。

从此,“顾客至上”的价值观真正植入了酒店的基因。

这就是儒家的三原则八号令的前两条原则——在“显德”之后,要用“亲民”,让身边的人“保鲜,长新鲜,再长新鲜”。

教孩子是这样,管理公司也是这样。

好了,我们来看三个类的最后一个——停在最好。

(3)止于至善。

什么是完美的结局?就是“一天天”。什么时候是尽头?

“至善”的状态是“显德与日俱增”的最终状态。

明代改革家张形象地说,他要在这里停下来,就像回家一样。当他到家时,他停下来呆在这里。

最好,我所知道的是“存义灭人欲”的最终情况。

当然,这里的“人欲”并不是指广泛的欲望。事实上,灭人欲并不意味着你要彻底去佛教,你也不想要求什么。我所知道的“人欲”过度,事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想吃好吃的,这是人的欲望吗?

我觉得不是,但是你每天放纵自己对美食的胃口,大鱼大肉吃三高,毁了自己的身体。这是人的欲望。

西方七宗罪中,贪吃把自己吃成失控的大胖子是七宗罪之一。似乎很多道理,无论什么教派,什么地区,都能想通。

那么,吃饭的时候,什么是“以完美收尾”的情况呢?

就是可以吃可以喝,但是要有个度,心里要有杆秤和秤。如果7分饱是绝对准确的,也就是说,吃饭的“最佳”状态是“7”,那么少吃或多吃都不是最佳状态。

比如,对于孩子的睡眠时间,如果睡8小时是最佳比例,即睡眠的“最佳”条件是“8小时”,睡太多睡太少都不是最佳。

所以,止于至善就是“中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不左也不右,也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对于利益来说,恰到好处。平庸也是一样,所以中庸就是每次都是为了利益而恰到好处,多一分就是多,少一分就是少)。

现在你确定你有一个问题:你能做到这么精确吗?

孔子说:“卑鄙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止于至善”?

因为它只有一个作用,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尺!

就像一个圆,我们心中的圆可以想象成没有瑕疵的,但现实中的圆,无论是谁画的,技法多么精良,用放大镜看,总会有瑕疵。

但是这个尺度一定要准确,这样我们才能随时检讨自己,一天只能有三次对自己的参考。

当然,尽善尽美的境界中还有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私心的正直。

人,怎么可能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技术资源网络?

这也是不可能的情况,但却是一个标杆。就像微积分一样,我们可以无限逼近它。

为什么忘了我?利己主义,强烈的利己主义,“天诛地灭”不好吗?

对此,我会问一个问题:

有了私心,世界能如你所愿满足你的欲望吗?

显然不是。

既然无法满足,你的懊恼是不是与日俱增?

比如你有一颗自私的心去资助一个人,伸出手的那一刻,你就开始想着回报什么。如果对方不给你点回报,你会不会恼羞成怒?

但如果是无私赞助,后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赞助他,是因为我的“明德”告诉我,帮助别人是一种很好的美德,除了想帮助别人,没有别的办法。

这样,别人不回你,你就不会生气,别人回你,你就有了一点运气。

这就是无私和私事最大的区别——让自己的心更安静。

看来“心底宽”真的很有道理。

(完)

[本文相关]

1.《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具体指的是什么?

2.传记:为什么你知道翻译的每一个字,却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下一个话题]

儒家的“三纲”讲完了,接下来的部分会说“知止可定,定而后可静,静而后可安,安而后可虑,而后可得。”